智能本對抗上網本勝負難料:芯片大戰啟動在即
2008年9月,廣州城郊一家名不見經傳的企業——廣州天通傳輸技術有限公司已經量產了采用ARM處理器、Linux操作系統的8.9英寸筆記本電腦。這家公司創始人之一潘紀澤表示,一年之內這款產品已經對歐美市場出貨10萬臺。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05869.htm從華碩推出首款EeePC到“上網本”概念的確立,大致花了一年的時間,又過了半年,上網本開始大紅大紫。同樣,從深圳的嘗試,到“智能本”概念在2009年中國臺北電腦展上確立,也大致花了一年的時間;時隔半年,智能本成了美國消費電子展(CES)上的明星,這并不是巧合,而是恰如其分地反映了PC巨頭們對新市場的策略:觀察,等待,爆發。
2009年第三季度,智能本爆發的勢頭開始顯現。10月,沈振來表示,華碩將在2010年發布一款184美元以下的智能本。他還表示,上網本市場的成長在變慢,未來想要進一步成長必須依靠智能本這類創新產品來達成。
然而,依靠上網本實現了快速增長的Acer對此并不認同。同樣在10月,Acer CEO兼總經理蘭奇表示,智能本市場狀況并不明朗。無法采用Windows操作系統是他眼中智能本的軟肋。
與品牌廠商相比,代工廠商的動作要積極得多。在中國臺北電腦展前后,和碩等代工廠商展出的智能本樣機就不斷涌現。富士康首席執行官助理Young Liu在2009年9月透露,富士康正在研發不少于5款的智能本,分別采取不同的操作系統。
代工廠的積極動作意味著,智能本要大量鋪貨,供應能力并不是問題。問題在于,是否有足夠多的實力強大、有市場影響力的品牌廠商愿意進入這一市場。而品牌廠商們曖昧不明的態度表明,對這一市場是否具備足夠的利潤空間,是否值得進入,他們還沒有形成統一意見。
可以想見,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看起來很美的智能本還無法復制上網本的輝煌。另外,在上有輕薄筆記本電腦,下有蘋果iPad為首的平板電腦的圍攻下,智能本能否突圍,也尚屬未知數。
7~10英寸戰場的硝煙
7~10英寸的計算終端,在互聯網出現之前不可想象。而現在,正是這一領域成為了上網本與智能本短兵相接的戰場。
2007年,華碩推出EeePC時,沒有人看好這款產品。然而,在其后的一段時間里,人們漸漸發現這款產品在便攜性和功能方面取得了較好的平衡,并給它起了個名字叫“上網本”。之后,這類產品快速增長,成為計算終端中舉足輕重的一個類別。
上網本開啟了7~10英寸這一傳統PC并未涉足的領域。而智能本,則在這一新領域內找到了機會。
實際上,早在上網本之前,移動互聯網對移動便攜計算終端的需求就開始受到重視。UMPC和MID正是為此而誕生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