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英寸集成電力生產線項目概況
一、 項目的緣起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05332.htm集成電路是信息產業的核心,也是當前國際高新技術產業競爭的焦點之一。集成電路產業在信息化時代對于國際民生和國家安全具有戰略性、基礎性的重大意義。發展自主可控的集成電路產業是推進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化的重大戰略。
1996年,國家在上海浦東開始實施“909”工程。通過部市合作的方式,由上海華虹集團承擔建設的我國第一條深亞微米8英寸集成電路生產線于1999年實現投產,并于2001年通過國家驗收。經過多年努力,目前華虹擁有每月7.5萬片8英寸晶圓的生產能力,并為我國第二代身份證、2010年上海世博會門票安裝上了“中國芯”。這一生產線的成功運營,顯示了我國已具備發展深亞微米集成電路生產線的環境、能力與人才,并對國內其他生產線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帶動和示范作用。
從集成電路技術和產業發展趨勢來看,8英寸向12英寸升級時必然趨勢。12英寸晶圓面積是8英寸的2.25倍,單位面積門電路數或存儲單元數平均是8英寸的3倍,目前平均單片價格約是8英寸的4倍。國際主流的集成電路生產企業紛紛建立了“12+8”的業務格局,較新的8英寸線生產極限是90納米,而目前主流設計企業的邏輯電路已進入90-65納米技術等級。國家集成電路“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提高產業控制力,支持‘909’工程升級改造”。在2009年的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把加快推動華虹“909“工程升級改造項目,作為調整產業結構,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內容。
二、 項目建設要點
項目由華虹集團編制可行性報告并申報,將在上海華虹與宏力8英寸平臺成功建設運營的基礎上(目前,華虹和宏力共有12萬片8英寸晶圓的月產能,8英寸平臺的制造水平已經達到90納米,產品覆蓋從0.5微米到90納米的各技術節點),集聚雙方的力量,由獨立的項目公司上海華力微電子有限公司建設運營。項目建設地點位于上海張江宏力半導體的12英寸廠房中。
項目投資總額預算人民幣145億元,其中注冊資本66億元。在注冊資本的構成中,由上海地方投資45億元,華虹和宏力半導體等企業將共出資21億元。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已對此項目下達了首期2億元的建設補貼資金。
項目的建設目標是建成第一條國資控股、主要面向國內市場、月產3.5萬片的12英寸(90-65-45納米)集成電路生產線,以加工邏輯芯片和閃存芯片為主,達產后邏輯產品比例力爭達到70%以上,其中為國內企業加工邏輯芯片的比例將達50%以上。從公開報道數據看,這將是我國規模最大、技術最新的12英寸芯片制造生產線。屆時上海國資控股的集成電路企業將形成“12+8“國際主流的芯片制造業務格局,從而具備不同技術等級的產品加工能力,可以制造大量國內急需的高端集成電路重要產品,具備承擔和支持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的相應能力,并將形成整合設計制造為一體的IDM和Foundry并存的業務模式。
項目的建設進度計劃是2010年底實現每月1萬片產能的試投產,2011年底達到每月2萬片產能,2012年底達到每月3.5萬片產能。
三、 上海集成電路產業簡要情況
信息產業已連續多年位居上海支柱產業。上海實施國家優先發展信息產業的戰略中,把集成電路產業作為核心產業加以全力推動。目前,上海在芯片制造、設計、封裝測試、原材料和裝備等方面有了較快的發展,是國內集成電路產業集聚度和配套程度最高的地區之一,行業銷售收入占全國的1/3以上。同時,上海市國家級微電子產業基地、國家級集成電路研發中心所在地。上海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也為信息化應用的全面深入推進起到了促進作用。上海社保卡、公共交通卡等與市民密切相關的芯片產品的普及應用,以及2010年世博會門票中RFID芯片的應用,集中體現了上海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對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的重要作用。
909工程:20世紀90年代第九個五年計劃中,國家發展微電子產業重點工程的簡稱。其內容是建設一條8英寸、0.5微米技術起步,月加工2萬片晶圓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生產線。
909工程升級改造項目:在完成909工程已取得成果的基礎上,建設一條12英寸、90-65-45納米技術等級,月產3.5萬片晶圓的集成電路生產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