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臺積電入股中芯 9月雙方曾在港密談和解
消息人士透露,當初雙方談定的條件是,中芯僅需賠償3500萬美元。曾繁城沒有承認也沒有否認,他說,他是全權代表臺積電來談判,他不理解作為總裁與CEO的張汝京,為何沒有堅持自己的意見。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00579.htm消息人士說,張汝京無奈聽從了公司律師的意見,繼續再打官司。而這也是該人士此前所稱,中芯敗訴屬于董事會與律師誤判。
“律師誤判?他可是work for you!”曾繁城有些嚴肅地說。
大概只有當事人才能痛苦地理解到,作為對手的曾繁城所說的“律師是work for you”的觀點。但是,相對于3500萬美元,最終的和解條件顯然重創了中芯國際。
“他早已心灰意冷,三個月前就想離開,本來他定的辭職日期是上月底,他打算到其他工廠走走,安撫一下員工,結果董事會的意見比這早了兩周,只好離開了。”曾繁城說。
事實上,就在加州敗訴當天,CBN記者打電話給張汝京,他正在香港。那天,張汝京對記者說,律師很能堅持,仿佛透露了某些意味。
大陸半導體模式之辯
張汝京辭職,是否是臺積電的目標之一?曾繁城否認了這一觀點。但他沒有更多評價他曾十分欣賞的張汝京。
不過,當記者問他大陸半導體產業現有布局模式是否合理時,他似乎有所指地說:“四五年前,我曾跟時任大陸半導體行業協會理事長俞忠鈺分析說,在大陸,不要蓋太多的工廠,蓋兩到三家就可以了,而要將重心放在培養設計企業、零部件企業,這才是長遠的戰略布局。”
曾繁城說,不能出現“一會在上海,一會在北京,一會在天津”布局生產的做法,甚至認為巨頭英特爾(在美國、以色列、中國、愛爾蘭的布局也是弱化競爭力。顯然,他在隱諱地批評中芯國際。
但分析人士認為,大陸市場空間遠比臺灣地區廣闊,曾繁城無疑也代表了臺積電的立場。
曾繁城認為,最近幾年,大陸在TD產業以及網絡通信行業涌現出部分企業,讓他深感敬佩,他多次提到華為、中興、展訊。
昨天,大陸半導體行業協會設計分會會長王芹生的話似乎證明了這一點。她說,大陸設計企業數量眾多,但整體創新能力仍顯不足,而這是完善大陸半導體產業鏈的關鍵環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