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消息,據中國臺灣媒體報道,鴻海半導體策略長蔣尚義昨天接受電視節(jié)目專訪,分析了美國對中國大陸實施晶片禁令對產業(yè)的影響,并透露當年赴中芯國際、武漢弘芯,與最后直言“不會再到大陸去”的原因。
蔣尚義表示,晶圓制造產業(yè)有群聚效應,分散后成本會提高,地緣政治角力的必然結果就是通貨膨脹,但價格往上,對誰都不好;美國的禁令雖會延緩中國相關技術的成長,但從某部分來說,反而是刺激中國大陸加快國產化腳步,至于會不會成功,外界都不曉得。
蔣尚義指出,中國大陸約10年前就投入半導體產業(yè),但美國祭出限制是近年的事情,觀察下來,中國大陸未被限制的時候,半導體做得也不是很成功,“他(中國大陸)自己做半導體的方式,我相信他們要檢討”。但是蔣尚義并未詳細展開來說具體哪些地方需要“檢討”。結合蔣尚義此前在弘芯的經歷,可能“一些爛尾的半導體投資項目”頻發(fā)是其想要說的當中的一個點。
另外,談到過去在中國大陸工作,最后選擇離開的經歷,蔣尚義直言,“我沒有被信任”。他以當年在中芯國際為例說,有高級官員要到北京廠區(qū)視察,他卻兩度因“非中國大陸籍”,被拒絕參與活動。
蔣尚義過去曾在臺積電擔任共同營運長,他談到臺積電的競爭優(yōu)勢時說,臺積電最成功的還是商業(yè)模式,做決策都很快;加上聰明、勤奮、具創(chuàng)新力、敬業(yè)且相當有紀律的人才,這是在中國臺灣成長的人才“非常大的優(yōu)勢”,半導體產業(yè)很適合有相關優(yōu)勢的人來發(fā)揮。
編輯:芯智訊-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