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十大半導體企業,美國獨占七席
想要了解半導體行業,就永遠繞不開一個國家:美國。
作為半導體的重要發源地,美國成功確立了芯片市場的“老大”地位。根據IC Insights的芯片市場研究報告,2021年美國企業占據了全球芯市場總銷售額的54%,而中國大陸僅占比4%。
此外,在Gartner最新公布的2021年十大半導體企業榜單中,美國企業獨占七個席位,合計市場占比高達33.2%!
2021年全球收入排名前10位的半導體供應商,圖源:Gartner
今天,讓我們聊一聊美國半導體“江湖”的七大龍頭企業發展史,一窺美國芯片是如何建立起行業霸主地位。
01
一切的起點
貝爾實驗室
1945年秋天,二戰結束后,美國貝爾實驗室成立了以威廉·肖克利為首的半導體研究小組。
肖克利與小組成員約翰·巴丁、沃爾特·布拉頓,一同開始集中研究硅、鍺等半導體材料,探討用半導體材料制作放大器件的可能性。
1947年12月,肖克利三人終于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個晶體管——“點接晶體管放大器”,這個發明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肖克利三人也因此于1956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肖克利,圖源:維基百科
肖克利實驗室
作為晶體管的發明者之一,肖克利并不滿足于此,他更想將晶體管這項發明商品化。
1955年,這位“晶體管之父”來到美國硅谷,在從前的導師阿諾德·貝克曼的財力支持下,創辦了肖克利實驗室股份有限公司。
肖克利實驗室,圖源:維基百科
肖克利以舉世矚目的知名度和銳利獨到的眼光,吸引了很多年輕優秀的人才加入他的實驗室。其中就有被后世一致認可的八位優秀青年:羅伯特·諾依斯、戈登·摩爾、朱利亞斯·布蘭克、尤金·克萊爾、金·赫爾尼、杰·拉斯特、謝爾頓·羅伯茨和維克多·格里尼克。
仙童八叛逆,圖源:百度百科
但遺憾的是,由于肖克利對商業經營和企業管理一竅不通,公司未能搶占先機,內部也引起員工不滿,漸漸沉默并最終退出競爭。
1957年,這八位青年集體跳槽離開肖克利實驗室。收到辭職書的肖克利怒不可遏,痛斥他們是“八叛逆”,即后世著名的“仙童八叛逆”。
仙童半導體
1957年,“八叛逆”得到了仙童攝影器材公司提供的創業基金,正式成立仙童半導體公司。
他們商議制造一種雙擴散基型晶體管,以便用硅來取代傳統的鍺材料,這是他們在肖克利實驗室尚未完成卻又不受肖克利重視的項目。
1958年1月,他們獲得了第一張訂單——IBM公司訂購的100個硅晶體管,用于該公司電腦的存儲器。到1958年底,“八叛逆”的公司已經擁有50萬銷售額和100名員工,一舉成為硅谷成長最快的公司。
在業務迅速發展的同時,他們也研發了諸多技術。由約翰·霍爾尼發明的平面處理技術和諾依斯發明的集成電路,時至今日仍是主流技術。
其中,集成電路的發明頗具戲劇性。1958年9月,德國儀器(TI)的杰克·基爾成功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個集成電路。四個月后,諾依斯在不知道基爾比工作的情況下,獨立發明了類似的技術,二者也因此開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爭執。直到1969年,法院最后的判決下達,從法律上實際承認了集成電路是一項同時的發明。
20世紀60年代,仙童半導體公司進入了黃金時期。到1967年,公司營業額已接近2億美元!
但也是在這一時機,由于母公司的不公平,“八叛逆”等人才精英相繼脫離公司自立門戶,先后創辦了AMD、英特爾等后世的半導體巨頭。仙童半導體也因此被稱為半導體行業的“西點軍?!?。
02
如今的龍頭
英特爾
1968年,羅伯特·諾伊斯和戈登·摩爾離開仙童半導體,創立摩爾諾伊斯電子公司,后更名為英特爾公司(Intel),安迪·格魯夫隨后加入。隔年,他們推出第一款產品3010雙極隨機存儲器(RAM),以物美價廉的產品成功盈利,從存儲器市場發家。
圖源:Intel官網
但好景不長,1976 年日本政府制訂了“VLSI(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計劃”,舉國發力存儲器市場。此后,隨著日本NEC、日立和富士通的崛起,英特爾在價格和合格率上難以匹敵,無奈逐步退出存儲器市場,并選擇向CPU市場轉型。
雖然此前公司的主營業務是存儲器,但他們也在微處理器領域獲得了諸多突破。
1971年,英特爾推出世界上第一款商用計算機微處理器4004,所帶來的計算機和互聯網革命改變了整個世界。
intel 4004,圖源:維基百科
1978年,英特爾生產出世界上第一個16位處理器——8086芯片,這也是x86傳奇的開始。1981年,IBM生產的第一臺電腦使用了英特爾的8086芯片,英特爾一舉成名。
在往后的八年間,英特爾在8086芯片的基礎上,陸續推出了286、386、486等迭代版本,并隨著PC市場的興起,逐步確立起行業第一的地位。
1992年,英特爾被財富雜志評為最大的半導體供應商,此后連續多年位居行業第一。但由于戰略上的失誤,英特爾錯失了移動芯片市場,近年來和第二梯隊的距離正在不斷拉近,第一的寶座也不再那么穩固。
根據Gartner發布的十大半導體企業榜單,2021年英特爾以725億美元位居第二,占據12.2%的市場份額,但收入較2020年下降了0.3%,也是前十中唯一同比下降的企業。
隨著PC市場逐漸進入飽和乃至衰退期,錯失移動互聯網市場的英特爾也努力尋找新的增長點。他們乘著5G、AIoT和人工智能的潮流積極轉型,致力于從以PC為中心轉變為以數據為中心的科技公司。
美光科技
美光科技(Micron Technology)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儲存及影像產品制造商之一,其主要產品包括DRAM、NAND閃存和CMOS影像傳感器。其中,存儲是美光的根基所在,也是他們的核心業務優勢。
圖源:美光科技官網
1978年,Ward Parkinson、Joe Parkinson、Dennis Wilson和Doug Pitman創立美光科技有限公司,并于1981年推出并大規模量產其首款64KB DRAM。
美光科技成立,圖源:美光科技官網
1984年,美光科技推出世界上最小的256K DRAM芯片。從DRAM密度角度而言,該產品也是行業中的一座里程碑。
自1997年開始,美光科技陸續收購多家半導體企業及相關業務,如1998年收購TI的DRAM業務和Memory業務,借此跨入全球DRAM制造商第一梯隊;1998年并購Rendition,制造3D加速芯片;2013年以20億美元收購爾必達……
美光以大魚吃小魚的形式,成功游入DRAM、DDR、CIS、NAND等多個領域,并逐步建立起行業優勢。
高通
高通(Qualcomm)創立于1985年,是Fabless模式的半導體公司,成立之初主要為無線通訊業提供項目研究、開發服務,同時還涉足有限的產品制造。
圖源:高通官網
1989年,高通推出了用于無線和數據產品的碼分多址(CDMA)技術——它的出現永久地改變了全球無線通信的面貌,并在1999年被國際電信聯盟選為“3G背后的技術”。
為了配合推進CDMA網絡,高通選擇“軟硬結合”的推廣方式,即生產CDMA手機、芯片和系統設備。1996年底,全球CDMA用戶規模超過100萬。1999年,來自手機和設備廠商的競爭顧慮,讓高通毅然決然選擇做減法,他們出售了手機業務和系統設備業務,從此專注于技術的研發演進、半導體芯片的研究,以及軟件的進步等。
2007年11月,高通推出了Snapdragon處理器(2012年將其中文名稱定為“驍龍”),那時幾乎所有的智能手機大廠都采用了其芯片,包括三星、索尼、LG、摩托羅拉等,這讓驍龍處理器成為當時高端手機的代名詞。
驍龍412處理器,圖源:高通官網
此后,驍龍處理器系列更是為高通開拓了移動處理器市場,使其穩居全球移動芯片巨頭行列。
2016年,高通公司和恩智浦半導體宣布高通將收購恩智浦,收購價一度提高至440億美元。然而在2018年7月,由于未通過中國的反壟斷調查,高通宣布放棄這一收購計劃。
博通
博通(Broadcom)成立于1991年,以開發機頂盒的寬帶通信芯片為主。2003年,博通推出全球第一個802.11b單片機,成為任天堂Wii游戲機無線局域網芯片組的供應商。
圖源:博通官網
2016年,Broadcom Corp. 被美國無廠半導體公司安華高科技公司收購。兩間公司合并后,改名博通有限(Broadcom Limited),成為全球第五大半導體公司,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WLAN芯片廠商。
BCM4398,圖源:博通官網
2017年,博通擬以1300億美元收購高通,引起了半導體行業的巨震。2018年美國時任總統特朗普發布命令,以國家安全為由,禁止博通按原計劃收購高通。
2022年5月,博通宣布以610億美元收購軟件公司VMware(這是第一個虛擬化x86架構并取得商業成功的公司),預計在2023年10月31日以前完成交易。倘若通過歐盟反壟斷調查,這將是今年最大的并購交易之一。
德州儀器
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前身最早可追溯到成立于1930年的地球物理業務公司(GSI)。1941年,麥克德莫特和其他三名GSI的雇員買下了GSI公司,在二戰期間為美國軍用信號公司和美國海軍制造電子設備。1951年,公司重新命名為德州儀器,GSI變為德州儀器的一個全資子公司。
圖源:德州儀器官網
1952年,德州儀器從西部電子公司以25,000美元的代價購買了生產晶體管的專利證書。同年末,德州儀器開始制造和銷售這些晶體管,正式開始其半導體業務。
1954年2月,TI的研究主任戈登·蒂爾獨立研制出第一個商用硅晶體管,這使德州儀器成為了當時唯一一個大批量生產硅晶體管的公司。四年后,在TI中央研究實驗室工作的杰克·基爾比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款集成電路。
杰克·基爾比,圖源:百度百科
1982年,TI推出單芯片商用數字信號處理器(DSP〕。此后陸續迭代的一系列產品,也成為當今世界上最有影響的DSP芯片,TI公司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DSP芯片供應商。
1996年,TI開始全方位轉型,從多樣化經營轉型為半導體公司,通過集中分拆和并購,先后剝離了國防電子、電腦、存儲芯片多個部門,主攻DSP業務。1999年,TI以12億美元并購了Unitrode的電源管理IC、電池管理 IC和接口等業務,從而鞏固了模擬市場第一的地位。
電流檢測放大器INA190-EP,圖源:TI官網
2006年,TI再次轉型向工業和汽車領域,將業務重點投向模擬芯片和嵌入式處理器。2011年,繼收購飛索半導體制造部門、成都成芯半導體后,TI以65億美元收購美國國家半導體,進一步強化其模擬半導體巨頭地位。
英偉達
英偉達(NVIDIA)成立于1993年,由黃仁勛、克里斯·馬拉科夫斯基和卡蒂斯·普里姆共同創辦。
圖源:英偉達官網
1999年,英偉達發明了GPU圖形處理器,全球首款GPU——GeForce 256問世,這極大地推動了PC游戲市場的發展,重新定義了現代計算機圖形技術,并徹底改變了并行計算。此后,英偉達開始了快速發展,成為世界知名的“顯卡大廠”。
GEFORCE RTX 3090 系列,圖源:英偉達官網
在2012年的ImageNet大賽上,深度卷積神經網絡AlexNet橫空出世,這被認為是AI時代的標志性事件。在發明者的設計中,他們使用了兩塊GTX?580?GPU進行運算加速,英偉達也借此一戰成名,跨入AI市場,并逐漸成為AI芯片領域的絕對霸主。
2020年,NVIDIA以70億美元完成對以色列芯片制造商Mellanox Technologies的收購,產品布局從GPU擴展至兼具DPU,進一步增強了其數據中心和人工智能業務。
NVIDIA收購Mellanox,圖源:英偉達官網
2021年4月,NVIDIA發布首款代號為“Grace”的CPU,其專為巨型AI和高性能計算工作負載設計。至此,NVIDIA已經是一家三芯片公司,即CPU、GPU和DPU。
AMD
1969年,杰里·桑德斯成立AMD(Advanced Micro Devices)。創辦初期,其主要業務是為Intel公司重新設計產品,提高它們的速度和效率,并以“第二供應商”的方式向市場提供這些產品。
圖源:AMD官網
1975年,英特爾起訴AMD侵權。在這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AMD在諾伊斯的幫助下,于次年與英特爾簽署專利相互授權協議,成為了英特爾的代工廠。AMD也借此機會不斷學習模仿,積累經驗。
1986年,面對逐漸威脅到自身市場份額的AMD,英特爾單方面撕毀授權協議,二者開始了一場長達五年的訴訟之戰。五年后,AMD最終勝訴。
圖源:Tom's Hardware
1997年,AMD推出AMD-K6處理器,以高性能、兼容性、價格便宜等優勢搶占了英特爾的服務器市場。
此后幾年里,AMD陸續推出了K7架構的速龍處理器、速龍1GHz、K8架構速龍64,趁著英特爾奔騰3出現問題大面積召回的機會,成功鞏固其處理器市場的地位,在競爭中逐漸搶占了發展先機。
2006年7月,AMD以54億美元收購ATI,從此ATI成為了AMD的顯卡部門。
AMD公司在ATI的前總部,圖源:維基百科
2008年10月8日,AMD宣布分拆其制造業務,與ATIC合資成立“The Foundry Company”芯片制造公司,從此徹底轉型為一家芯片設計公司。
2010年二季度AMD在獨立顯卡市場的份額為51%,剛剛好超過NVIDIA的49%,取代NVIDIA成為世界第一。
2022年2月,AMD以350億美元完成收購Xilinx(賽靈思),以期增強其正快速發展的數據中心業務。
03
中國芯的崛起,任重而道遠
美國半導體龍頭企業的起家史,同樣也是一部世界半導體的發展史。
透過這七家企業蕩漾起伏的發展歷程,我們目睹了CPU、GPU、移動芯片、模擬芯片、AI芯片等芯片領域的新興與變遷,也見證了半導體行業發展的一大趨勢——隨著產業成熟與企業強盛,半導體企業常常選擇“并購”的形式來打破自身發展瓶頸,從而追趕對手并贏得市場和話語權。
盡管近年來芯片制造已逐漸向亞洲轉移,但美國在EDA、半導體設備、半導體材料等方面仍處于壟斷地位。中國芯片要向其霸主地位發起挑戰,任重而道遠。
在互聯網時代,酒香還怕巷子深。“中國芯”的崛起,既需要國內芯片企業持續攻關核心技術,也需要業內不斷發聲,讓世界看到中國芯片的創新實力。
來源:芯師爺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工作人員刪除。
路由器相關文章:路由器工作原理
路由器相關文章:路由器工作原理
交換機相關文章:交換機工作原理
存儲器相關文章:存儲器原理
上拉電阻相關文章:上拉電阻原理 鎖相環相關文章:鎖相環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