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半導體行業研究報告
來源:
導語
2020年,國內晶圓廠投建、半導體行業加大投入,大陸半導體設備市場規模首次在市場全球排首位,達到181億美元,同比增長35.1%,占比26.2%。
來源: 國盛證券 作者:鄭震湘、佘凌星
一、半導體:22年繼續延續增長,重點關注平臺擴張















背景三:美國并購文化盛行。由于美國眾多知名科技公司歷史已十分悠久,加持職業經理人文化等特點、標的公司對被公司被收購,在文化上羈絆較少。放眼國內,近年亦有利于并購的較佳土壤。(1)21H1中國國內并購市場活躍度達2018年以來的最高水平,良好環境有助于國內企業并購整合。2021年上半年中國的并購活動交易數量達到6177宗,與2020年下半年相比增長11%,創有史以來半年交易量的最高水平,其中國內戰略投資并購交易量增長41%,私募股權基金和風險投資基金的交易也很活躍。(2)高科技領域并購交易活躍。剝離2020年幾筆互聯網公司私有化大額交易影響,2021H1交易金額大致環比持平。國家政策大力鼓勵科技創新,技術升級數字化、半導體、AI領域投資活躍。另一個活躍領域是5G及相關,包括電子設備、數據中心、云計算、物聯網等,在“流量+基建”的助燃中持續升溫。我們認為博通通過并購路徑得以成功平臺化的關鍵原因在于:卓越戰略、高效整合。成功關鍵一:戰略上聚焦協同性強的細分市場龍頭標的+有較大效率優化空間。公司半導體板塊聚焦企業數字化基礎設施市場的專用IC和模擬IC,客戶粘性強、技術顛覆性低;軟件板塊聚焦企業數字化基礎設施的tier1供應商,與客戶關系緊密,替代性弱。2008~2018公司收購標的鎖定在有線、無線、企業存儲這幾個自有主業所在細分市場的其他品類龍頭。所有收購標的自身優質,且在產品組合上與公司產品重合度低但配套性強。另外,收購標的都是多業務線大企業,由于各類公司治理問題,EBITDA率在10%-25%,遠低于安華高42%目標,經安華高運營的改造空間很大。2018年起,公司并購方向轉向企業數字化基礎設施軟件領域,系原領域收購由于公司體量過大,易被美國政府因國家安全和反壟斷等原因否決。成功關鍵二:大力裁撤部門或人員,削減成本、提高利潤。博通在收購后常常立即進行重組,果斷賣掉非核心業務和裁員,專注提升公司利潤率。例如,收購LSI后,博通立即出售LSI企業級閃存和SSD控制器業務給希捷。收購原博通之后,隨即5.5億美元出售IOT業務部門。收購博科后,出售博科數據中心資產給極進網絡(ExtremeNetworks),售價為5500萬美元,Extreme將接手Brocade的數據中心的路由、交換和分析業務。而博科Ruckus無線和ICX交換機業務則作價8億美元出售給Arris。1.3中國Fabless“含車量”進一步提升2021年,越來越多的設計公司推出車規級新品或在下游取得放量、份額提升,2022年中國IC設計公司“含車量”有望進一步提升。1.3.1智能化開啟車載光學千億大賽道特斯拉、蔚來等造車新勢力走在技術前沿,引領智能汽車行業發展,作為智能汽車最引人矚目的技術當屬自動駕駛。環境感知是實現自動駕駛最關鍵的環節之一,環境感知的核心是傳感器(sensor),目前主要的傳感器分為兩種,攝像頭和雷達。區別在于攝像頭是通過第三方****波(光)感知信息,而雷達是通過自己****波來感知信息。雷達根據探測距離、分辨率的不同,分為超聲波雷達、毫米波雷達和激光雷達(LiDAR)。激光雷達具有測距遠、分辨率高的優點,但價格昂貴;毫米波雷達體積小,天氣適應性較強,成本較激光雷達低很多,主要分為24GHz和77GHz/79GHz,后者測距更遠,制造工藝難度更大,其局限性在于對靜止物體的分析精度不夠;攝像頭成本最低,但易受天氣影響,且需要復雜的算法支持工作。根據Yole,2025年ADAS攝像頭模組市場規模有望達81億美元。國內車載攝像頭2020年市場規模達到57億元。根據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國內ADAS市場滲透率在2020年預計達到40%,規模達到878億元。根據高工智能汽車,車載攝像頭市場規模2020年約為57億元,毫米波雷達市場規模在2020年市場規模約為70億元。出貨量方面,蓋世汽車研究院估算我國車載攝像頭2020年出貨量有望突破4400萬顆。





ECU數量持續增加、性能面臨瓶頸。過去汽車電子化程度的提升主要體現在單車ECU數量的快速增加帶來功能豐富。根據恩智浦及佐思汽研,2018年汽車平均ECU達到25個,高端型號平均達到50-70個,奧迪A8單車ECU數量超過100個。ECU在車載網絡中并非孤立存在,各個ECU之間需要交換信息,例如儀表需要發動機輸出的轉速信號才能正確地顯示當前轉速。ECU數量的增加導致車載網絡規模增加,車載網絡已成為發動機之后第二重的組件。未來智能駕駛等新功能的加入,將在目前已經超過5千米的線束基礎上帶來布線復雜度、功耗及成本的大幅提升,對汽車輕量化、電動化帶來巨大挑戰。汽車電氣架構革命有望突破瓶頸支撐復雜功能需求。汽車電氣結構由分布式走向域控制器再到中央集中式,是突破分布式架構ECU性能瓶頸、實現更多功能甚至軟件升級的一種可行方法。傳統分布式架構一個ECU對應一個或少數幾個功能,通過CAN等總線技術連接。而域控制器架構對ECU框架進行優化,典型的架構依據汽車電子部件功能將整車劃分為動力總成、車輛安全、車身電子、智能座艙和智能駕駛等幾個域,用多核CPU/GPU芯片較為集中的控制每個域,從而為更復雜的功能提供支撐。以博世、大陸、安波福等為代表的Tier1廠商都將電氣架構集中化作為技術發展路徑。自動駕駛、娛樂系統域控制器競爭激烈,車輛控制域解決方案仍以MCU為主。大眾MEB平臺、寶馬、偉世通等廠商提出的車輛控制域、智能駕駛域和智能座艙域三域集中式電氣架構是域集中式非常徹底的方案。其中,車輛控制域基本將原動力域、底盤域和車身域等傳統車輛域進行了整合(主要指系統層面,硬件層面仍需要多個ECU控制);智能駕駛域和智能座艙域則專注實現汽車的智能化和網聯化。目前行業中解決方案較多集中于智能駕駛和智能座艙域,主要原因是其相較底盤和動力控制系統技術門檻低。而底盤和動力域控制器不僅技術難道較高,且存在傳統供應鏈中的供應商利益沖突,因此進展較慢,難度更高,因此動力域解決方案通常由極個別龍頭供應商帶頭或整車廠自研。國內車用MCU前景廣闊。隨著汽車市場轉向智能化、網聯化,對MCU的性能、安全性、可擴展性、可更新和升級、連接、低功耗都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我們從單車拆分統計,綜合考慮安全應用、車身控制、動力系統、電池組方面的需求,估算整車MCU用量約為36~54顆,考慮到車規級芯片單價一般較高,以單顆芯片3至10美金計算,整車MCU價值量約為100至500美元。我們按照2020年中國乘用車2770萬輛計,智能駕駛滲透率50%測算,僅中國智能駕駛車用微控制器市場就將達到13.8億至69.25億美元。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工作人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