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模式困局:瘋狂擴張產能削弱了研發水平
“中芯模式”,在地方政府追逐GDP的目標下,一度被其他同行紛紛效仿。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99738.htm但實際的局面是,它的多個工廠一直吃不飽。比如,由于缺少訂單,截至目前,規劃龐大的武漢12英寸廠每月產能僅3000片。去年危機來臨后,北京12英寸廠曾一度停產。
體現在技術研發上,中芯自身技術能力一直落后于對手。盡管90納米、65納米已經量產,但訂單仍集中在0.13微米工藝領域,而這也是臺積電一直對它發起訴訟的區間。技術基礎的缺失,讓它備受訴訟之苦。在連續虧損的情勢下,2005年,它被迫答應賠償1.75億美元,而今,無奈再次拿出2億美元,外加8%的股份。
當然,中芯并非沒有任何技術積累,它是全球為數不多的光罩供應商,擁有核心技術,但是,相對主業,它還只是輔助業務。整體看來,在四大代工企業中,它的研發能力最弱。
不過,也有分析人士為中芯現有模式辯解說,臺積電、聯電有規模優勢,如果中芯只是依靠原始積累,超越它們將遙遙無期。因為,它們已經能夠進入標準制訂的時代。
大概是張汝京對過去5年左右的產業判斷有了失誤。因為,他大幅舉債高速擴張產能,是建立在半導體產業高速增長基礎上,尤其是中國大陸市場。如果押準,將能趕上需求節奏,一戰成名。而且,大幅擴產動作,還能帶來資本市場效應。
“他主要就是想造效應。”上述產業人士說。
此前,談及中芯模式,臺積電前CEO蔡力行曾深有意味地對CBN說,至少臺積電是一家“有根”的公司,“不是漂浮著的”。
中芯如何變局
張汝京的產業號召力有目共睹。少了他的中芯國際,在和解賠償、人事調整之后,會產生怎樣的變局?
賠償金將是直接沖擊,2億美元幾乎等于中芯國際2009年資本支出的總額,它目前仍有幾億美元的銀行欠款。
但和解協議條款,倒有微妙之處:中芯不但賠償2億美元,還將“授予”臺積電8%的新股。加上認股權證,交易結束后,它就持有中芯股權10%的股份,成了股東。
這一比例不低。去年入資的大唐控股僅16.55%,上海實業略高于10%,如交易完成,臺積電將成為第三大股東。
臺積電會收購中芯?這恐怕不太可能。因為半導體制造業已被提高到戰略高度,而且中芯背后國有資本色彩越來越濃,大唐控股注資后,公眾甚至稱它為國有企業。加上它在本土的地位,中芯控制權不可能易手。
但臺積電這手策略意味著什么?“至少有兩重目的:一是了結眼前訴訟,算是以知識產權換了現金與股權;二是成為利益攸關方,可以影響中芯運營。”一位資深半導體專家分析說,從持股比例看,未來,臺積電有望進入中芯董事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