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機廠商:路向何方
將近春分,位于亞熱帶的深圳早已寒意全無,號稱山寨大本營的華強北也是熱火朝天。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93155.htm在這里,只要把琳瑯滿目的山寨機擺上柜臺,根本無須招攬,中意的買家自會拉過一張圓凳,坐下來仔細攀談。即便是正午時分,商鋪前依然人聲鼎沸,接踵摩肩。
就在20公里之外的寶安區,這里是山寨手機的生產制造基地,卻是另一幅蕭瑟之景。緊閉的廠區大門,破損的門窗、零星散落在外的設備......繞著寶安走上一圈,這樣倒閉的山寨機工廠不甚枚舉。火爆銷售的另一頭,制造商卻在寒冷無比的冬天里打轉。
“僅去年末到現在,就有上百家工廠關門,沒有辦法,這就是山寨的江湖。”在深圳手機業浸淫多年的老許意味深長地告訴記者。
其實,老許自己也是困難重重。山寨機出貨價一跌再跌,有時候每臺毛利還不到10元,可相應的需求量卻趨于飽和,還要承受許多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再這樣下去,很可能從微利變成無利甚至虧損。是堅守陣地還是另謀出路,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老許。
當然,也有先行者已經轉投山寨上網本(以下簡稱山寨本)行業。不過,他們能否復制在山寨機上的成功,似乎并不樂觀。此外,一直極力打壓山寨的勢頭也有所變化。在最近召開的深圳“兩會”上,已經有相關提案向山大王們拋出橄欖枝,意欲將其招安扶正。這或許是山大王們一條不錯的出路。不過,在前景明朗以前,老許選擇了保持現狀。
被迫退出紅海
這位看似保守的老江湖,親歷了山寨機發展的各個階段。正是關鍵時刻的成功轉型,讓他從默默無名到身家數億,更見證了這個產業由藍海一步步變為紅海的歷程。
早在2003年,老許剛進入手機行業時,國內的手機產業正在起步階段,到處充斥著暴利。那時,一款國產手機的廠商利潤可達上千元,大廠商一年下來能獲得10多億元的凈利潤,收入上億元的經銷商比比皆是,整個市場為之瘋狂。
在暴利的誘惑下,中國制造的潛能被空前激發。像老許這樣,依靠手機銷售完成積累的經銷商開始向上游更高的產業利潤進軍,一些傳統的數碼廠商也極力轉型,投身到這片藍海之中。他們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珠三角地區作為基地,因為這里擁有完整的電子制造產業鏈。
到了2004年,聯發科的手機芯片解決方案開始大規模應用,穩定而廉價的芯片供應,突破了技術的瓶頸,按老許的話說:“自那時起,只要有錢就可以玩手機了。”于是,這一年便成為“山寨機元年”。
此后,“山寨機最瘋狂的時代”開始了。山西的煤老板、江浙的服裝商、各地的房產大亨,這群積攢了大把熱錢的人都把目光轉向手機制造,讓深圳及周邊的手機廠商從2005年的300家陡然升至2006年的上千家,逐漸形成了以深圳為核心的山寨機產業集群。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