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整車電子發展戰略
整車企業將汽車功能分為汽車安全、動力、油耗、舒適度及可靠性等十六個指標,其核心工作即圍繞上述指標,令用戶實現最大回報。當前,汽車電子產品對整車性能影響極大,如何充分利用汽車電子產品為終端用戶更好的服務,是整車企業的目標之一。
目前汽車電子產品表現出高度集成化的趨勢,而電子化程度也已成為衡量汽車豪華程度的標志。1998年,汽車電子產品占據整車成本的16%,現已增至23-25%左右。
絕大多數中國汽車電子企業仍集中在車體的研發,如何向底盤、安全及動力系統發展,提高技術附加值,應成為中國企業考量的核心問題。2008年1月1日,全國范圍內將進行歐2到歐3排放標準的升級,這就要求柴油機必須基于電子控制系統,而現實是中國尚無一家企業能夠制造柴油機(包括汽油機)的控制系統,控制系統的主要技術仍掌握在國際廠商手中,這不僅令技術附加值流失,更阻礙進一步開拓市場。
供應商應具備底盤和車身系統的系統供貨能力,整車廠商則應具備動力總成、發動機及整車車載平臺的整合能力。目前,國內動力總成控制系統的零部件資源缺乏,同時缺乏ECU控制軟件的研發能力。
對于中國自主品牌而言,福田汽車認為,要想取得快速發展,應注意自主品牌企業間的相互合作,完善產業鏈。只有產業鏈的強大,企業才能隨之變強。福田提出 “自主、分工、合作”的發展策略,由主機廠商負責網絡、CAN系統及發動機控制系統軟件的開發;供應商形成系統供應能力,包括設計、匹配及驗證等,而機電一體化應是未來發展的重點。
EMS貫徹了發動機管理系統的整個開發流程,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整車性能,可以形象地視為產品的DNA,即產品特征。EMS匹配周期較長,對于柴油機而言需要9個月甚至12個月的時間,因此掌握EMS控制軟件及數據,將令廠商獲得加速產品上市的主動權。EMS系統并非一成不變,目前隨著汽車向450-500 馬力的方向發展,EMS必須相應完善。
對于中國汽車產業而言,自動變速箱的研發是其最大軟肋。中國大陸尚無一家完成自動變速箱產業化的企業,而僅在中國,自動變速箱的市場份額已達25%。實際上,越是薄弱的環節往往孕藏著巨大商機,自動變速箱的性能優劣將直接影響駕駛的舒適程度。其開發周期與發動機類似,具有極高的技術附加值。目前,美國生產的自動變速箱以液壓為主,日本市場以CBT為主,歐洲則以AMT為主,而國內企業應考慮清究竟遵循哪條路線。自動變速箱的選擇應參考產業和其自身特點,預計未來DCT自動變速箱將是主要發展趨勢之一。
其他系統中,車載網絡平臺構成共同通訊的基礎,隨著車輛信息化程度的提升,將進一步得到發展;電子風扇、電子轉向及自動空調系統等,則有利于降低整車能耗,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利于環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