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爾定律十年后失效 業界爭議甚囂塵上
今年12月16日是晶體管誕生60周年紀念日,但是摩爾定律的發現者,英特爾公司聯合創始人戈登▪摩爾卻在接受美聯社采訪時說,摩爾定律還只能延續十年,此后在技術上將會變得十分困難,在他看來,晶體管體積繼續縮小的物理極限即將達到。美聯社評論稱,由此,曾經驅動了數字技術革命--甚至是現代經濟--的半導體技術引擎將"剎車"停車。
"摩爾定律"可以簡述為:每18個月,同一面積芯片上可以集成的晶體管數量將翻一番,而價格下降一半。問世40多年來,摩爾定律對推動整個半導體行業發展,驅動數字革命和加速信息社會的到來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從未有一個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物理定律的"定律",對IT行業的發展影響如此之深。
但隨著人類所能達到的物理極限的限制,關于摩爾定律失效的議論在近幾年也甚囂塵上,并產生了一些新的演繹。作為"摩爾定律"發現者、推動者和受益者的英特爾,是最不想看到摩爾定律失效的,為了抱住這棵"搖錢樹",一直在盡力延續它的壽命。英特爾公司首席技術官賈斯汀拉特納說:"我們正在加班加點,保證摩爾定律繼續有效。"
回顧幾年前CPU的發展歷史,在頻率至上的奔4時代,英特爾曾經"偏執"的以為,只要不斷地改進制程、提高頻率就可以無限制的提升性能、延續摩爾定律。當4.0GHz的高主頻帶來高溫時,提高主頻這條路算是走到了盡頭。現在英特爾的策略是一方面改進制程,一方面通過多核的發展方向繞過主頻的局限,來延續摩爾定律。像當年"唯主頻"一樣,走上了無限多核的道路,甚至宣布要開發80核的處理器。
純粹從技術的角度看,英特爾的老對手AMD選擇了一條完全不同的路,而且這條路正逐漸被證明是正確的。在過去雙方的PK史中,AMD以較低的主頻提供了更高的性能,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且不說AMD在64位、原生雙核/四核等方面的領先,在面向未來計算方面,在成功收購ATI完成布局的AMD已經在引領芯片行業走上了全新的發展方向。如"Fusion"融合將CPU、GPU甚至是芯片組整合在一起,不片面追求多核化,而是以全新的思路來整合不同類型的計算資源。還有加速計算愿景,Torrenza開放式協作計劃以及加速特定計算的協處理器,面向高性能應用的流處理器等等,都帶來了全新的設計和開發思路,走在了行業創新的最前沿,將對未來的計算產生深遠影響。
摩爾定律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物理學定律概念,只是某段時期內的技術或者行業發展規律的總結,在相對較長的時間內有一定的普遍意義,并對創新和市場行為具有很大的指導意義。但信息技術瞬息萬變,嘗試新的思路,已經是當務之急。就在近日召開的AMD分析師會議上,AMD基于其加速計算愿景,提出了一個全新的產品概念:APU(加速處理器,AcceleratedProcessingUnits),將在片上集成CPU和GPU,采用45nm制程,計劃于2009年下半年推出,應用于對功耗要求較高的筆記本產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