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業界對小米期待過高
據國外媒體報道,過去4年,快速發展的小米成為了中國最大的智能手機廠商。而目前,該公司正面臨著營收增長放緩、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等新挑 戰。與此同時,小米正在開拓國際市場。許多業內人士都在關注,小米的模式未來能否持續,以及在中國市場的成功能否被復制至海外。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80959.htm

針對這些問題,國外媒體近期對小米CEO雷軍進行了專訪。以下為專訪主要內容:
問:小米取得了許多成績,但也面臨著多方面挑戰。其中哪些挑戰最大?
雷軍:首先,我們需要控制好內部和外部對小米的過高期待。以往,我們每年能增長幾倍,但全球經濟正處于困難時期,今年上半年我們同比增長33%。所有人都在說:“你們的增長不夠快。”這很愚蠢。我們只是一家成立5年的創業公司。這樣的期待對于我們來說是過高的。
5 年前,我們沒有任何包袱。我們從零開始,所有人都在挑戰我們。但目前我們已經感覺到,我們有些東西需要捍衛,需要打贏每一場戰斗。我認為,這并不是我想要 的局面。在這樣的競爭中,我們很容易失敗。我們的期望是成為智能手機行業更強的參與者,而不僅僅是規模更大的參與者。因此,我們需要在公司內部和外部控制 好預期,并按自己的步伐前進。核心在于做好最基本的工作,包括用戶體驗和產品創新。我們要如何開發出令人們驚嘆的產品?
其次,我們需要證明,我們的商業模式能成功復制至海外,至少在一個市場取得成功。我們需要盡最大努力,從而在幾個新興市場獲得全面成功。
我們給自己3年時間,成為印度排名前三,甚至第一的智能手機品牌。我們的商業模式并不在于售出多少部手機。除非我們能在某一國家或地區成為具有較強影響力的廠商,否則我們無法進行商業化。
例如,我們已在臺灣和香港地區開展業務,但這些市場的人口規模較小,因此不利于在線業務。在線運營的核心基于龐大的人口。因此,我們希望面向印度和其他大國的10%至20%人口開展銷售。隨后,我們將獲得大型媒體機構的影響力,有機會以多種方式去推進商業化。
我們面對的挑戰在于,人們期望我們能達到某些業績數字。我們的競爭對手也越來越強。以往,我們是創新者、挑戰者和變革者,其他廠商并沒有重視我們。突然之間,我們就成為了市場第一,而所有人都瞄準了我們。過去一年左右,我們遭遇了一定的公關和競爭壓力。
問:小米總裁林斌曾表示,未來5年,在智能手機市場取得重大突破非常困難。那么小米要如何創新?你們如何贏得競爭?
雷 軍:中國智能手機行業已成為一場消除游戲。在全球范圍內,手機一直是競爭最激烈的市場。很難想象,目前在中國仍有數十家手機公司。目前,全球剩余的手機公 司已經不多。這一消除游戲還將持續兩三年時間。我們專注于開發優秀的產品,推動市場份額翻番。我們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如果我們能做得更好,我肯定我們的 市場份額可以翻番。對我來說,競爭越激烈越好,因為我們擁有先發優勢和規模優勢。競爭可能會很血腥,對其他人來說很殘酷。但對我來說,出現這樣的競爭更 好。
關于創新,難以取得突破并不意味著突破無法實現,或是沒有必要。盡管很難實現大的創新,但用戶體驗中的很多方面都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及創新。 以往,你開發一款手機,希望賣給全球數十億人。但現在不是這樣的思路。你需要針對不同人群、不同場景設計不同的手機。很難面向所有用戶實現重大創新。但面 向不同用戶、不同場景的創新尚未真正開始。每個人群都有自身的需求。
問:能否解釋一下小米的商業模式?如果你們不通過硬件賺錢,那么利潤來自何處?
雷 軍:我已經解釋這一問題1萬次。或許這是由于,小米是第一家指出,硬件可以形成平臺的公司。我們已經看見,騰訊、百度、谷歌(微博)和Facebook建 設了自己的平臺。小米發現,如果有著正確的做法,那么手機也能成為在線平臺。規模有多大?目前,1.3億中國人使用小米手機,占中國人口的10%。我們的 用戶幾乎都是年輕人,因此我們能影響20%至25%的年輕人口。他們會看電視、聽音樂、閱讀電子書和新聞。小米提供了所有一切。這使得小米成為了龐大的內 容渠道。每天,用戶使用我們的手機115次,花4個半小時在手機上。可以想象一下,我們擁有一個多么強大的廣播平臺。
問:小米今年進行了兩起重要招聘,其中一次招聘關于知識產權,而另一次則是首席財務官。在知識產權方面,小米的情況如何?而在招聘首席財務官之后,你們是否考慮IPO(首次公開招股)?
雷軍:高通前全球高級副總裁王翔于7月份加入小米,負責知識產權。我們應當在這一領域取得進展。小米非常關注創新。去年,我們申請了2700項專利,而今年的目標是4000項。
關于IPO,我們并不認為會在5年內上市。原因很簡單。我持有5家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份,充分理解上市帶來的好處和限制。我認為,5年后將會是小米考慮IPO的更理想時機。
問:宏觀經濟情況是否對小米造成了影響?
雷 軍:當然,影響會存在。人民幣匯率出現貶值,而印度貨幣和印尼貨幣也是如此。巴西貨幣的情況更糟。如果我們不調整價格,那么貨幣貶值意味著我們將遭遇虧 損。不過幸運的是,我們的國際業務規模還不大,不到我們總營收的10%。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