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模擬技術 > 業界動態 > 全球12吋晶圓產線續增 18吋晶圓之路漸行漸遠

        全球12吋晶圓產線續增 18吋晶圓之路漸行漸遠

        作者: 時間:2015-09-28 來源:Digitimes 收藏

          由于12吋持續擴大應用至非存儲器領域,使得全球12吋生產線持續增加,2015年已超過90條產線,較5年前增加約20條產線,且預計未來4年將再增加近20條產線,相較之下,18吋商用化時程則會再往后延緩,業界預期2020年之前將不會有采用18吋晶圓進行大量生產的產線。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80770.htm

          12吋晶圓除應用在和NANDFlash等需要大量生產的存儲器芯片,亦持續擴大使用在非存儲器產品,包括電源管理芯片、影像感測器等,甚至用來制造邏輯芯片、微型元件IC等,且為因應市場需求,將芯片產量最大化,半導體廠在12吋晶圓產線上,紛采用尖端技術促進制程微細化,并改變材料。

          根據南韓ETNEWS引用ICInsights資料指出,12吋晶圓產線從2010年約73條,在2014年增至87條,2015年共有93條產線使用12吋晶圓,預期2019年將增加到110條。若以晶圓尺寸對應生產量的市占率來看,全球12吋晶圓市場比重在2014年突破6成之后,呈現逐年走揚趨勢,2015年比重逾62%,估計2019年將逼近65%。

          至于次世代18吋晶圓雖可減少單位芯片生產成本,然引進時程持續減速,目前僅有少數產線采用18吋晶圓進行實驗性生產,業者預期2020年之前將不會有采用18吋晶圓進行大量生產的產線。

          半導體業者認為,18吋晶圓引進時程趨緩,主要系因初期需要大規模投資,由于晶圓尺寸改變,相關設備必須配合變動,不僅需要建設新工廠,設備亦需要更換,對半導體和設備廠來說負擔不小,目前半導體業者大多轉向活用現有設備,朝微細化制程方向進行投資。

          半導體業者指出,18吋晶圓計劃很早就喊卡,因為有能力進入18吋晶圓世代的廠商太少,只剩下臺積電、三星電子(SamsungElectronics)和英特爾(Intel),盡管晶圓廠鼓勵設備廠投入18吋晶圓技術研發,然設備廠完全看不到投資報酬率,一旦計劃失敗恐導致營運困頓,使得各家設備大廠紛踩煞車。

          另外,2015年IC設計業啟動一連串的重大合并案,導致半導體客戶家數銳減,晶圓代工廠投入更先進制程技術未必能獲得回收,業界認為當初18吋晶圓技術計劃喊卡,目前看來是正確的決定,現階段并不是進入18吋晶圓世代的好時機。



        關鍵詞: 晶圓 DRAM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江县| 丰顺县| 琼中| 子洲县| 宜宾市| 兴安盟| 丹巴县| 石狮市| 昭觉县| 游戏| 阳城县| 长岛县| 宜黄县| 德州市| 聊城市| 夏邑县| 惠东县| 青岛市| 海盐县| 安国市| 高尔夫| 贵定县| 上高县| 云和县| 乌海市| 荔波县| 岳西县| 三江| 开平市| 徐水县| 成都市| 手游| 日照市| 鹤庆县| 牙克石市| 宣恩县| 黔西| 昔阳县| 辽宁省| 石楼县| 长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