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企業云棋局解讀:比肩巨頭 勢在全局
據襄陽市秦市長介紹:“襄陽具有良好的發展云計算的基礎,首先是網絡基礎條件好,襄陽是國家信息傳輸骨干網的重要樞紐、南北通信網絡的交匯點,網絡基礎設施發達,擁有一級干線2條,二級干線3條,能夠快速連接到全國“八縱八橫”骨干環路和國家級核心節點;全市寬帶出口達到500G,企業光纖通達率達100%,位居全省前列;其次,襄陽市政府具有遠見卓識,很早便洞見21世紀大數據、云計算的時代浪潮,以國際化視野、全球化眼光、戰略性思維,2013年率先提出了大力發展云計算產業,引領物聯網、電子商務等新興產業發展,帶動信息技術產業整體快速突破,推動全市經濟轉型升級,“襄陽云谷”應勢而生;此外,其他區位優勢也非常明顯,襄陽本地的汽車產業發達,整個地區制造業基礎雄厚,圍繞汽車數字化、車聯網、汽車大數據、智能制造等產業空間巨大。襄陽當地的地質條件穩定,交通條件便利(自古是九省通衢)能源豐富,能源成本低。“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80009.htm據筆者了解,“智慧襄陽”,圍繞“強政、惠民、興業”三條主線,搭建各種云應用平臺,讓政府提升了行政效率,讓百姓享受了便民的優惠,讓企業擁有了更便捷的IT基礎環境。目前,襄陽和華為企業云一起,為20多家政府部門(包括經信委、環保局、林業局、衛計委、公安局、旅游局以及交警支隊等等)提供了云計算服務。
構造節點
華為重視云服務節點的構造,對襄陽的選擇體現了這一匠心。
據了解,襄陽云計算產業園將成為華為企業云華中大區中心,面向全國甚至全球提供云服務,同時,該數據中心也被定位為全國云服務網絡的一級節點。華為自2008年進軍云計算領域以來,其實一直在全國布局云計算節點網絡,目前已經在全國完成10幾個個節點的布局,覆蓋了整個中國市場,襄陽無疑是華中大區的核心之地。
智能制造
華為希望能帶給客戶像“用水、用電“一樣方便的云服務體驗,這其實只是一種服務模式的創新與實踐,而從城市的發展趨勢來看,”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才會是將來的發展方向。筆者從華為與克拉瑪依、大連、玉溪、湖州、襄陽等城市的合作案例綜合分析后判斷,華為期望的是利用云技術及全面的ICT技術,來開啟2025中國智能制造的大門。
從工業3.0向4.0演進的過程中,ICT發揮著關鍵的作用,不僅有大量的生產設備將連接到網上,而且數據大量的存儲、傳輸,包括為了經營生產所產生的一些數據計算的能力,從傳統工廠向智慧工廠的演進,ICT必然是實現上述這一切的基礎。
眾所周知的是,ICT領域,華為有著絕對的地位。華為在襄陽建設數據中心就是為了構建智能制造的ICT基礎。襄陽打造智能制造云平臺,一方面實現了生產信息的縱向整合,把襄陽工廠的數據甚至每臺機床的數據信息向生產控制進行協同。另一方面也可幫助實現整個產業鏈的橫向集成,通過眾包或者協同研發的方式,讓前端的銷售部門、中間的設計、制造部門包括后端的銷售部門,能夠有機的協同在一起,從而產生對整個信息流公共類的需求,比如整個生產要素的聯網,包括大量聯網以后,數據存儲、處理,包括大數據運算,讓這些數據可以移動并實時進行分享、開放,以此實現整個生產管理部門,包括產業鏈上各個參與者都能夠獲得信息,向著更高效、綠色的業態發展,最終實現從傳統制造向智能制造的改變。
合作共贏
華為期望利用云技術及全面的ICT技術開啟2025中國智能制造的大門這一目標非常宏偉,但華為企業對自身的定位一直非常清晰:即堅持“被集成戰略“,采取合作共贏的方式實現上述目標。
華為公司黨委書記周代琪指出:“華為公司在整個專業化轉型中重點提供的是ICT基礎設施和平臺軟件這樣一種能力,在最下端還會有很多終端方面的需求。因為很多行業,比如汽車和石化,不同的行業對于終端的要求差異性非常大,我們希望跟行業的合作伙伴來共同打造整個產業鏈;此外,華為還將與重點行業進行聯合開發,目前已經與東風、中聯重科等企業建立了合作。與東風合作推出Windlink車機產品和服務,以及在車聯網方面,針對車與人之間、車與車之間、車與環境之間的聯系進行深度開發,另外在智能汽車、視訊會議系統大數據中心、存儲服務、信息、咨詢規劃、安全方面等各個領域進行深入合作。“
筆者小結
從華為云這六年來的布局軌跡及落地襄陽的案例,筆者認為華為企業云布局,造勢,落子收攏的打法頗有些一氣呵成的味道。
但筆者最贊賞的卻是華為將云與其它ICT技術連接在一起,上升到一定高度后的整合服務。“智能制造”是中國未來發展最為強勁的推動,只有將相關技術運用到實處,才能為實現中國智能制造打下更為堅實的基礎。
襄陽,相信只是中國智能制造開始之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