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的智能家居戰略 一場變了味的“洋務運動”
變味兒的“洋務運動”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80000.htm小米手機的階段性成功蓋棺論定了,還有《參與感》這樣的口袋讀本做理論背書,但雷軍把手機模式復刻到其他領域并不容易,小米的扁平化管理雖然支持稀釋團隊擴張產品線,而不知疲倦奮斗了四年之久的團隊還有余勇可賈嗎?
小米前期的成功有賴黎萬強的MIUI和營銷驅動,雷軍則學喬布斯當挑刺大師,這套陣容維持到2014年12月,直至疲憊的黎萬強被形容成掏空的驅殼。
幾乎每次發布會上,雷軍都會介紹新來的各路牛人,后者大多來自傳統行業,“無比認同”小米文化,樂意為新東家竭忠盡力,但帶來的問題是:
1、如果小米依賴傳統力量對傳統行業進行顛覆,本身就是個悖論。換言之,這不過是一場小米主導的新“洋務運動”,所顛覆的只是方法論而非產品本身。
2、雷軍不得不提防個別人借助小米的力量,復活那些在老東家就證明失敗的嘗試,這種“野心”會讓小米的極致單品策略面臨極大風險。
這也從一個側面證明,急于求成的小米擴張未必是一個深謀遠慮的計劃,倒有點“總要做些什么”的隨意,品牌效能的稀釋已不是發布會上尖叫的粉絲所能彌補,從長遠看,雷軍必然重拾對手機業務的關注,前度劉郎的黎萬強大約與此有關。
智能家居的未來是小鎮青年嗎?
無人知道未來智能家居的關鍵節點是什么,所以雷軍做了兩手準備。智能路由器是個不成功的嘗試,盡管雷軍強調它是爆品,但百萬級的出貨量決定了它不可能覆蓋大眾場景。于是在收購wifi.io團隊之后小米又有了價格僅22元的智能WIFI模塊,這是個2B產品,要靠美的那樣的合作企業去普及,當然如果技術宅有興趣,也可以自己動手。
我們假定智能模塊是小米家居的核心,那么雷軍就有兩條戰線。
首先要做的是充實品類,小米一面拼命拉攏美的,一面下餃子似的推出自有硬件,但無論雷軍花多少錢,他對家電巨頭的掌控力都不強。美的早就有自己的“M-Smart智慧家居戰略”,用的是上海慶科的智能模塊,價格不到小米的一半,除了全體高管在小米封閉學習的恭謹,美的對合作并沒有拿出什么誠意。
小米之前也不掌握核心科技(董阿姨高興了),它的智能模塊是基于杭州古北科技的智能家電互聯平臺“BroadLink”,后來卻突然另起爐灶,這種化友為敵的勾當小米干過不少。2014年8月小米盒子大肆宣傳與索尼4K電視的深度合作,而一年之后索尼就成了反面典型。雷軍雖然承諾小米不再涉及其他家電領域,但不足以打消傳統廠商的戒心。
上海慶科有海爾、美的、AO史密斯這樣的盟友,杭州古北的陣營也有TCL、華為、海康威視、Honeywell、蘇泊爾、奧克斯、皇明太陽能等,小米在技術上難免有一番肉搏。
智能家居的另一個中樞是手機,小米智能家庭APP在包括AppStore的各大應用商店暢通無阻,主要是它的裝機量還非常可憐,一旦風云突變,雷軍不得不做最壞的打算。
MIUI對小米智能家居做深度集成是順理成章的,但其他廠商不會做相同的事,雷軍還是要依賴小米手機的覆蓋率。安卓機型一向分散,從2015年7月的友盟活躍用戶來看,占比高達21.49%的仍是低端國產手機集群,小米+紅米大概14.81%的占有率,對國內品牌尚有優勢,與三星也可一較短長。但低端機的比率太高,紅米和紅米1S仍是主流,小米3和2S的比例也遠超小米4,照此趨勢,很容易讓人腦補這樣的畫面:小鎮文青以及大城市中的洗剪吹群體將成為智能家居的核心用戶,這個前景對浮想聯翩的家電巨頭們,即便不是災難,至少也是有損逼格的。
2014年,格力空調的毛利率是39.8%,美的則為26.95%,格力毛利率的同比增幅5.29%也壓倒美的的2.45%。美的的核心任務是盡快提升產品附加值,而不是陪小米去玩摩爾定律的期貨模式,它既沒有可靠的產能也沒有高利潤空間,有的只是互聯網概念的一抹香艷。
同樣是家電互聯,蘋果的HomeKit只是一個技術規范和標準,框架之下留有合作廠商自行揮灑的空間,而小米智能家居有如一個龐大的硬件倉庫,到處都是需要填補的虛空,所以雷軍不可能像蘋果那樣靜待水到渠成,而只能“非常之時,行非常之事”。
小米當然不想與傳統行業為敵,相反它想做一個熱情的布道士,推銷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但雷軍并不是雷老虎,只會空喊“以德服人”,小米的精明在于用互聯網的高光示范效應給傳統企業設下了邏輯陷阱,以為其擁有不經技術積累就能顛覆一個行業的勢能,后者患得患失中又夾雜著些許“我讀書少,你不要騙我”的困惑。
小米的擴張有點像電影里的美國大兵,扔出致命的家伙后大吼“fire in the hole”,然后觀察誰會識趣蹲下,誰則兀自挺立,很危險,但很好玩。
全息投影相關文章:全息投影原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