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快跑:天下武功無快不破 但慢就意味著死亡
研究顯示,一個城市的節奏可以從人們行走的速度反映出來。我差不多每個月都往來于北上廣深這四個“一線城市”。一線城市最大的特點就是“快”。在東直門,在人民廣場,在珠江新城,在會展中心,每一天你都會與無數人插肩而過,卻無暇看一眼身邊這些不斷闖入親密距離的路人。每年我都接父母來和我住一段時間,于是在不同的城市不止一次聽到爸媽的感慨:“每個人都走那么快,真不習慣?!?/p>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78997.htm
每次聽他們這么說,我都只是笑笑。你追我趕的產品戰場上,不快,行嗎?
“專注、口碑、極致、快”作為雷軍的產品七字訣成為眾多互聯網產品團隊的效仿的指導思想。在七字訣的四個要點中,雷軍對于“快”更是情有獨鐘。他堅信“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也被視為“互聯網思維”顛覆傳統行業的殺手锏。
我關注小米,因為它確實是互聯網產品中一個難得的好案例
大眾往往只看到其光環,而忽略了光環之下的陰影。小米是一家格外強調“快”的公司,并成為“互聯網思維”的代表企業之一。小米的快總是讓我聯想到二戰時古德里安將軍提出的閃電戰。利用陸空優勢兵力聯合發動突襲,在敵軍的防線上撕開一個口子,然后機械化部隊快速向戰線的縱深挺進,從而實施反包抄,完成前后對敵的雙向夾擊。這個戰術讓德軍二戰前期無往而不利,創造了39天占領法國,27天占領波蘭,23天占領挪威,18天占領比利時,5天占領荷蘭,1天占領丹麥的奇跡。小米的快,如出一轍?!皹O致”的體驗和“發燒”的價格構成立體優勢兵力,再以“參與感”在用戶群體中實現縱深,建立口碑范式,然后回身收網,從產品和輿論兩個方向碾壓對手。小米先是挺進智能手機市場,隨后迅速擴張到電視盒子、電視、路由器、移動電源等一系列領域,劍之所指,莫不令對手心驚膽顫。
不可否認,“快”具有很強的攻擊力
法國人耗費十年修建的引以為傲的馬奇諾防線,在隆美爾第七集團軍的快速突破下未經抵抗便告失守。不過,隆美爾在突破的時候,也不是硬碰硬,而是經過精密策劃。1940年5月,德國以“閃電戰”占領荷蘭和比利時,然后從法國與比利時邊界并不便于運動作戰的阿登高地實施突襲,突破的也是法比邊界段并不那么牢固的“小馬奇諾防線”。借助“快”,德軍在閃擊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之后快速挺進,將前來支援的近40萬聯軍圍困在敦刻爾克。此時,德軍司令部突然下令裝甲部隊停止追擊,只對敦刻爾克實施空中打擊。聯軍利用這個喘息的機會完成了著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33萬人成功渡海脫困。關于德軍司令部的這個奇怪的決定,據分析最主要的原因是機動部隊挺進得太快了。甩掉步兵部隊的機動部隊在自我保護上存在不足,這讓德軍司令部擔心裝甲部隊在面對聯軍的防御時可能損失過大,影響后續的戰場需要。從這個著名的戰例中,我們看到了“快”的尖利,也看到了“快”并不是毫無破綻。
“快”的優點是“快”。用雷軍的話說,快了以后就可以掩蓋很多問題。也就是說,“快”可以讓對手疲于應付而騰不出手來進行回擊,因而無需擔心在進攻的過程中自己的弱點受到有威脅的攻擊。“快”的核心是以攻代守,從而可以形成比攻守兼備時更強的攻擊力。這個策略要奏效的關鍵是一直保持攻擊的速度足夠“快”。

但真的可以一直保持“快”嗎?
答案很簡單:不能。
雷軍的小米從創立之初就一直推行“快”。新產品的推出讓人眼花繚亂,從手機到盒子、電視、移動電源、路由器、手環、平板等產品都在各自的市場掀起一場“小米來了”的恐慌。但伴隨著小米戰線的不斷拓展,外部對于小米的后勤保障能力開始產生越來越多的疑問。德軍在敦刻爾克可以說離勝利只有幾步之遙,但一連串的“閃電戰”與快速挺進也終于暴露出其副作用。“快”的優點是快,“快”的弱點也是“快”。以攻代守的秘密是在自己的弱點遭受致命打擊之前先擊敗對手,而一旦沒能做到,就將面臨破綻百出的局面。所以,“唯快不破”只能在一個時間區間里成立。
不同企業奉行“唯快不破”的產品信念時,必須清楚自己可以出手多快,可以撐多久。古龍的世界里,沒有人見過“小李飛刀”出手,因為所有人都忌憚他的快。但他自己很清楚,飛刀雖快,若不能在用完之前全殲對手,那么他就只能任人宰割。小米在國際化上的專利問題,在設計上的山寨問題,在產品上的質量問題,在宣傳上的虛夸問題,在合作上的信任問題,可以說都是這幾年“快”的后遺癥。盡管雷軍不停地融資以保障“快”可以持續,但小米不斷擴張的產品品類讓“快”越來越不那么容易快起來。
“快”是小米的光環所在。這個光環,是產品定位的光環,是社會化營銷的光環,但不是小米制造的光環,也不是小米售后的光環?;ヂ摼W企業突襲傳統的實體行業,往往很容易得手,不是傳統企業太弱,而是互聯網企業的突襲采取的是避重就輕的方式。最新的市場數據顯示,年輕的小米在中國市場的龍頭地位依然穩固,但小米和華為、OPPO、魅族這些競爭對手相比,要輕得多。沒有自己的工廠,沒有自己的實體店,小米其實是一家賣方案的公司。
比起實現,方案要顯得容易得多。這也是為什么我對于紅點、IF的概念類獲獎作品并不感冒的緣故。小米的方案自有其可圈可點之處,但平心而論,哪一家的方案沒有可圈點的地方?老羅的錘子,真真拿了獎的設計,實現得不好最后在市場上就只能承認不好。小米在手機上意識到光輕是不夠的,于是有了小米之家,把售后略微加重了些,聊勝于無。
德軍攻占歐洲大半領土,為什么不肯收手?因為勝利來得太容易了,更因為希特勒的野心并不止于此。閃電戰讓德軍獲得空前的信心。只要一直快下去,燃料、裝備、人員的問題都可以被弱化。再有一點時間,一統歐洲便指日可待。小米當然也有自己的信心爆棚,但更大的壓力來自資本市場。手機是個可以賺錢但市場空間有限的行業。換句話說,小米只賣手機賺不來投資人所期望的高額回報,小米能做的只能是快速擴張,贏得更大的疆域。
如此一來,光環之下的陰影就逐漸顯露出來
德軍最后的潰敗很大程度是是戰線拉得過長,導致后勤補給終于難以為繼。小米的戰線也已經很長,而小米能夠投入在這些戰線上的人力與資源都開始捉襟見肘。沒有自己的工廠,沒有自己的實體店,零星散落的維修點,都在將小米推向失控的方向。因為輕而快的小米,將不得不面對重而慢的需求。是繼續保持輕而快的模式,寄望于后院不要起火,還是開始慢下來修補缺口,并從此和閃擊戰說再見?這是個選擇,小米似乎選擇了前者。
或許小米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并沒有選擇,慢對于小米也許就意味著死亡,但快就不會嗎?至少可以賭一把。本應休息更長時間的阿黎,忽然宣布即將回歸小米,我想這并不是一個很好的征兆。今天的小米,已經步入危險期。依舊閃耀的光環之下,陰影也開始變得越來越重。小米所努力的,是盡其所能掩蓋陰影,為并不確定的未來贏得盡可能多的時間。歷史,何其相似。明年的小米,是否還有如此耀眼的光環?
移動電源相關文章:移動電源是什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