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為何不上市:生態尚未形成 忌憚競爭對手
無處不在的專利風險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70237.htm雷軍曾指出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增長在2015年可能會出現放緩的趨勢,而小米將會把今年的重點放在產品創新和拓展海外市場方面。產品創新姑且不說,單單是國際化這一條路小米就走得格外坎坷,在國內受到高通專利庇護的小米在走出國門之后馬上就被專利巨頭愛立信給盯上了。
2014年年中,小米表示將在印度建立自己的門戶網站開展手機業務。12月,愛立信拉開了與小米的專利大戰,首先通過控告小米侵權讓德里高級法院下令在當地禁售小米手機,隨后經過雙方協商,搭載高通芯片的紅米1S得以在印度繼續銷售(每臺設備需向印度法院預繳100盧比的押金),但使用聯發科芯片的紅米Note則遭到全面禁售。
愛立信與小米的專利訴訟案將會在今年2月再度開庭,如果小米最終難敵來勢洶洶的愛立信,那么未來勢必將會遭到更多專利商的圍攻。
此外,小米的戰略合作伙伴高通已經同意向中國發改委支付60.88億元的天價罰款來了結為期14個月的反壟斷調查,同時調整其在中國的“專利強制交叉授權”策略,這也就意味著小米如果想要繼續保留高通這一專利保護傘,就可能需要再額外支出一筆專利費用,這對于依靠“高性價比”來打天下的小米來說無疑會是個不小的負擔。
試想如果小米因為專利的原因而喪失價格優勢,其硬件收入為主的商業模式也將受到嚴重威脅,而450億美元的估值和后續融資或也將會受到影響。所以在其沒有解決好專利問題之前,應該是不會冒險進行IPO的。
對競爭對手的忌憚
一家企業選擇上市就意味著其要轉變成為公共企業,那么就需要向公眾披露大量的財務數據和內部運營信息,這對于對自身業績數據一直諱莫如深的小米而言將會是件相當艱巨的任務。
小米自2011年成立至今,很少在公開場合披露財務和運營數據,近期可查的也只有去年年底小米入股美的時所公布的2013年部分財務數據以及雷軍在新年郵件中提到的2014年整體銷量和營收,這些數據只能反映小米的整體運營情況,而不能看出各個產品及服務的分類營收,所以自然無法推測小米的戰略布局和投資收益。
筆者認為小米之所以會小心翼翼地“保護”這些數據,主要原因就是對競爭對手的忌憚。深諳互聯網營銷之道的雷軍雖然善于憑借話題和事件進行炒作,但在這個過程中也樹敵頗多,包括魅族、華為和樂視在內的多家廠商都與小米有過擦槍走火的時候。
國內的大部分手機廠商基本上都緊緊盯著小米的一舉一動,就連雷軍也慨嘆競爭對手對小米的研究已經達到“像素級別”,所以如果小米在市場競爭如此激烈的當下選擇上市的話,就等于亮出了自己的底牌,這應該算是兵家大忌,雷軍自然不會犯下如此低級的錯誤。
結語
就在筆者行將完成本文時,看到小米在舊金山召開美國媒體溝通會的相關報道,小米總裁林斌和全球副總裁Hugo Barra向美國媒體介紹了小米過去幾年的業績、主要產品線以及在美國市場未來的規劃。有趣的是,Hugo Barra在發布會上表示小米暫時還沒有在美國市場銷售智能手機產品的打算,而是將會為消費者提供種類多樣的配件和智能家居設備。
同時,林斌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指出小米并不尋求通過用戶購買其硬件賺錢,而是希望通過用戶使用其設備來創收。這兩位大佬的表態也反映出小米在進軍國際市場時的無奈,畢竟面對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相對完整的美國市場,小米難以復制在中國獲得巨大成功的商業模式,所以多家美國媒體也并不看好小米在美國的發展前景。
如此看來,上市對于目前的小米來說確實是一趟渾水,倘若真如雷軍所言——小米并不缺錢,那么小米還真沒有上市的必要,這樣不僅能夠讓自己繼續潛心布局小米生態,同時也擁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應對專利問題和競爭對手的挑戰。
“步子邁得太大,容易扯著蛋”,雷軍肯定也明白這句老話的個中內涵,所以才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宣稱小米暫無上市計劃,至于那些已經投資小米的機構們,還是稍安勿躁,靜候小米再修煉一番之后為大家帶來更大的驚喜或驚嚇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