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頻跨界靠譜嗎?
樂視CEO賈躍亭的回歸,預示著樂視戰車重新出發。在一周的時間內,樂視先后宣布跨界進軍汽車和手機兩個領域。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69644.htm手機:殺入“紅海”
近日,樂視舉行名為“有幸”的新聞發布會,正式宣布進入手機領域。
在發布會上,原聯想集團副總裁、MIDH中國業務部總經理馮幸正式宣布加盟。他將擔任樂視控股高級副總裁、樂視移動智能公司總裁。此前在他的帶領下,聯想手機一路成長為中國市場第二,取得不俗的成績。
據了解,目前樂視超級手機研發團隊的規模已達1000多人,分別來自國內外頂級的手機企業。樂視移動的管理層團隊也在發布會上亮相:原魅族副總裁馬麟擔任UI研發副總裁;原聯想集團聯通業務總經理董志升擔任銷售副總裁;原小米科技網絡營銷/內容創意部門負責人楊大偉擔任市場營銷總經理;原聯想集團運營管理總監崔戰良擔任運營管理總經理;原微軟北亞及大中國區售后運營部高級經理綦濱擔任售后高級總監。
“無顛覆,不出手”已經成為樂視做手機的一個宣言。但是樂視的手機究竟什么樣?目前仍然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樂視方面僅表示:全金屬機身、專屬定制屏、全球即將發布的頂級芯片、手機沒有邊框、價格低到“你懂的”程度。
不過,智能手機的門檻已經“低到極限”。在過去的幾年里,無論是傳統的硬件廠商如聯想、華為等,還是以營銷取勝的小米等都推出了智能手機,甚至從未有過從業經歷的羅永浩也推出了自有品牌錘子手機。市場的“紅海”狀況不言而喻。
創新工場CEO李開復就曾直言,互聯網公司做手機絕大部分會失敗。他列舉了五個原因:兩個產業差別巨大,企業基因不同;絕大多數互聯網品牌對手機不但不加分,還要扣分;不以用戶需求為使命,而以嵌入自己服務為目標,無法得到用戶口碑;不愿嵌入用戶愛戴的競爭對手服務會被詬病;用安卓打造iPhone式高利潤封閉產業鏈是不現實的。
而目前,真正意義上成功的互聯網品牌手機也只有小米一家,樂視會是下一個顛覆者嗎?
汽車:褒貶不一
1月20日,北京,樂視向外界發布了造車的第一個階段性成果—第一套智能汽車UI系統,這被汽車行業解讀為樂視啟動造車計劃的前奏;同日,在深圳總部,比亞迪召開全球技術解析大會并發布新車“唐”。
盡管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沒有直接向賈躍亭“發難”,但其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直言:“互聯網造車是在開玩笑,只是一個概念和炒作而已。互聯網并不具備顛覆(汽車行業)的條件,連自己的硬件設備都改變不了,怎么能改變汽車的設備呢?”王傳福此語一出,便被外界解讀為是傳統車企在向樂視造車隔空喊話。
的確,要造智能汽車,這對于這個成立10年、專注視頻內容的互聯網公司來說,聽上去確實有點天方夜譚。造車和造手機不同,造車一定是重資產,而非輕資產。即便是特斯拉這種全球領先的科技公司,仍需要自建生產基地。智能手機發展至今,已經是由幾個標準模塊組合而成,而汽車哪怕是底盤都要復雜得多。零部件更多導致零部件之間的組合出現的問題是呈幾何級增長的,而非簡單的成倍增長。
并且,汽車作為交通工具,與安全息息相關。樂視要造智能汽車到底是異想天開,還是真有把握?
在樂視內部切實可行的造車計劃中,多次提及有可能采取與多家制造企業共同合作的生產方式。樂視控股副總裁、車聯網項目負責人何毅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樂視并不排除和其他汽車廠商的合作,我們會和傳統的、成功的汽車生產廠商保持緊密的溝通。”
與其呼應的是,北汽董事長徐和誼先前就曾在一次公開場合提出“汽車企業未來可能會成為互聯網企業的貼牌制造商”的觀點,表示愿意“代工生產樂視汽車”。
困難重重
橫在樂視面前的一座大山就是資金問題,無論是做手機還是汽車,都需要大量資金來支持。
“前一段時間受風波影響,銀行信用降低有了連鎖反應,現在已經逐漸恢復正常。未來上市公司的資金缺口,有定增不斷推動、上市公司股份處置和借給上市公司、子公司不斷獨立融資等方式,都可以解決。體外的資金缺口沒有詳細測算,但吸引投資不是問題。手機業務已經是控股公司控股、上市公司參股,已經有投資者在接觸。”樂視副總裁張特日前在投資者交流會上表示。
“我認為現在樂視在資金上的問題已經得到緩解,他們還是有撬動大量資金來做手機做汽車的能力的。”互聯網行業分析師黃淵普對新金融記者說。
同時,樂視電視的模式能否被完美復制到汽車行業也是問題所在。樂視模式本質上是仿效亞馬遜“硬件免費,軟件收費”的Kindle 模式。然而,這種模式真的適合于汽車行業嗎?
首先,汽車的成本昂貴,絕大部分汽車制造商都是靠汽車的硬件賺錢。其次,汽車的核心用途是交通運輸,用戶購買汽車看重的是價格、性能、安全,內容增值服務并非首要考慮。再加上目前智能汽車在軟件內容上幾乎一片空白,用戶也沒有形成在汽車上消費內容的習慣。一切都是未知數。
“讓人擔心的還是技術,汽車畢竟不同于電視和手機,一些公司有很多技術專利的沉淀,也不能說完全有把握。樂視能走到哪一步,還太難判斷。”黃淵普對新金融記者表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