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蘇技術投資:英特爾“播種”新生態圈
“Once You‘re Lucky, Twice You’re Good”,英特爾中國董事總經理黃節用手機快速記下硅谷著名記者Sarah Lacy的成名作標題。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65502.htm這是英特爾投資為自己的投資企業和合作伙伴準備的一場“爐邊閑話”。演講臺上的Sarah與另一位記錄者Michael Malone討論著“硅谷的靈魂”——“讓技術鮮活”。黃節從Michael Malone的話中感到共鳴:當Facebook、Twitter等一批締造了互聯網新商業模式的公司躁動了一個投資時代后,技術驅動的企業重新得到更大的關注。
而英特爾投資是最早嗅到新一輪技術投資機會的硅谷風投之一。“從可穿戴設備、物聯網到大數據分析,面向廣泛的技術領域進行投資,推動芯片、智能設備、PC、云和數據中心的進步”,在這場重回加州亨廷頓海灘的英特爾投資全球峰會上,英特爾公司執行副總裁兼英特爾投資總裁蘇愛文(ArvindSodhani)重申了本階段的投資重點,并宣布了對16家科技企業的投資,而全年預計投資總額為3.55億美元。
技術趨勢的前瞻源于英特爾集團對新生態圈的選擇。在移動終端市場首輪旁落后,PC時代的巨頭不得不選擇了新的領域啟動復蘇,而已經持續了十五年的峰會成為這段旅程的重要驛站。
蘇愛文用一張圖譜概括了英特爾的投資:物聯網、可穿戴設備、智能硬件、二合一筆記本和桌面電腦作為門戶,數據中心、云存儲和數據分析則構成了基礎設施。
投向生長中的“互通生態系統”,投資與市場趨勢的“時差”常常發生,英特爾需要承擔更大的風險。英特爾投資中國區董事總經理許盛淵認為,在產業概念缺乏、生態系統尚未形成的階段,投入新領域看起來像是進入了投資的冬天。但這也正是英特爾一類的產業投資者的機會所在:調動全球資源,幫助被投企業跨越產業的溝壑,一步步完善生態圈。
萬物互聯:跨越鴻溝
Eyesmart(釋碼大華)的虹膜識別技術,讓東方網力(300367)聯合創始人馮程的眼前一亮。
今年3月,登陸中國創業板的兩個月后,從安防監控起家的東方網力宣布了與奇虎360(QIHU)的合作,從一款“360家庭衛士”智能攝像機開始,涉足家庭安防和智能家居行業。第一次參加英特爾全球峰會的馮程,期望在這里找到提供公有云架構和底層智能技術的合作伙伴。
東方網力代表了一批智能硬件互聯參與者的訴求。在談及最近的投資案例之前,英特爾投資可穿戴設備部門董事總經理Rob Rueckert首先向記者展示了一張幻燈片,上面羅列著數條“需要的技術”:靈活的能量傳遞/更有效的充電、傳感科技、數據分析、界面交互等等——他更愿意花費時間,先談談方興未艾的硬件互聯領域亟須補齊的短板。
去年的圣迭戈(San Diego)海邊是另一番光景,盡管蘇愛文在當時的峰會上強調了對于設備技術的關注,但可穿戴的終端設備才是被資本追逐的熱點:英特爾投資宣布注資健康監控類智能手表Basis和極限運動智能眼鏡Recon。幾個月后,英特爾進一步收購了Basis Science,理由在于這款腕表小型并先進的傳感器技術,適用于跟醫療保健相關的數據采集。
“從終端設備轉向底層技術,是今年的硬件投資策略上最大的變化”,Rob Rueckert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他所主導的投資案例印證了這一轉移:來自美國內華達州的Eyefluence公司將一種穩定、低功耗的眼球追蹤技術,搭配iUi*互動模型,集成到增強現實或虛擬現實的頭戴顯示屏(HMD)當中,從而提供自然、直線的眼球追蹤和控制。
Ossia公司則研發出了一項叫作Cota的智能天線技術,運用遠端、定位的方式將電力安全傳遞給設備。Ossia創始人HatemZeine表示,無論設備是在靜止或移動的狀態,30英尺的距離內都無需使用直線對傳式傳輸。
Rob Rueckert認為,硬件之間交互的可操作性(inter operability)是可穿戴設備及物聯網領域面臨的最大挑戰。這項挑戰在成型階段的中國產業一線表現得最為直觀。英特爾投資中國區董事總經理張寧宇發現,行業里的每個參與者都在推出不同標準的終端,無論手環還是手表,“這些硬件之間不能交互不能共享信息,對于消費者來說幾乎是場‘災難’。”
因此,Eyesmart一類技術被寄望成為通用的解決方案。張寧宇認為,虹膜識別能夠被運用在各種智能硬件的移動支付認證,每個人獨有的眼球虹膜,相對密碼和指紋識別而言更為保險,而識別背后的計算能力,使得隨時隨地發生的支付行為可以被實時分析。
在抵達消費者的路上,障礙還不止于技術和標準。許盛淵進一步指出,“還沒有一家公司找到對消費者來說真正需要的信息”,應用的缺失是各類手環難以在消費者面前保持持久吸引力的核心因素。
馮程亦對記者表達了類似的煩惱:琢磨用戶需求是東方網力踏足硬件消費市場之后面臨的第一大難關。在傳統的安防市場上,政府或者行業的需求相對標準和簡單,但消費者的行為卻是另外一番狀況,對后進的B2B從業者來說,很難分清什么“真需求”,什么是“假需求”。出于風險考量,東方網力只能針對剛需來做智能家居的產品和服務。
而英特爾也在公司業務層面,尋找其他更接近消費者的行業企業進行合作。兩個月前的IDF(英特爾信息技術峰會)上,英特爾展出了與時尚品牌Barney"s合作的內衣,以及啤酒桶、輪椅等一系列物聯產品。消費品牌主導用戶需求研究,英特爾所需提供的,是一款集成了計算、通訊、軟件和第三方的應用與服務的芯片。
大數據:全球借力
“連線會議廳”里,凌琦用峰會App“interact”約見了一位潛在的合作伙伴。再次出現在英特爾的會場,他的身份已悄然改變——4月,當英特爾宣布以7.4億美元收購Cloudera公司18%的股份時,凌琦還是英特爾行業合作與解決方案部中國區總監,而現在則成為了被投資公司Cloudera的副總裁。
凌琦當下的任務,是幫助Cloudera建立在中國的業務。英特爾成為Cloudera的最大戰略股東后,中止了早前集成在服務器產品上的自主商用版Hadoop開發,替換為原競爭對手Cloudera的Hadoop,并計劃聯合向中國推出這一大數據解決方案。
在英特爾繪制的生態譜系圖中,大數據是萬物互聯的基礎環節,找到方式分析和利用大量數據是英特爾的機遇和必須逾越的關隘:一方面向物聯網設備提供處理器,另一方面通過軟件分析這些設備生成的數據。而放棄自身的Hadoop而轉投Cloudera一度被解讀為英特爾在大數據軟件業務上缺乏DNA的表現。
與內生力量互補,財務投資是英特爾在大數據軟件領域占得先機的必要方式。英特爾投資云軟件和大數據部董事總經理DharmeshThakker表示,從底層的數據中心到前端的數據應用,英特爾投資介入了大數據產業各層級的投資。
在2013年英特爾投資峰會上,DharmeshThakker曾經提出,“必須證明大數據可以幫助企業”,確定了接下來一年大數據應用投資的一大重點——尋找大數據為企業服務的入口。
從今年英特爾投資公布的投資列單看出,零售及電子商務類企業是數據應用的重要入口:舊金山的Gigya公司開發了基于云的客戶身份管理平臺,幫助企業將不知名的Web或移動訪客轉化成忠誠、具有互動性的客戶;臺灣的數字標牌網絡運營商PilotTV公司專為零售點設計、部署和聯合運營數字標牌,目前在便利店、快餐連鎖店、藥店和地鐵站等各種渠道運營擁有超過6000塊屏幕。
在企業端的數據應用背后,更為深刻的大數據變革正在醞釀。 DharmeshThakker相信,大數據的下一個十年將從“產生-收集-存儲-分析”的線性模式向即時分析(real-time analysis)轉變。凌琦補充指出,傳統的數據系統為解決問題而設計,數據以原始形態存在,部門之間不能通用,當需要時再從中抽取,實際被抽取并得到處理的數據只占總量的5%;當數據使用的方式被改變,面對比過去大幾十倍甚至更多的數據,需要更新的技術方式進行處理。
在 DharmeshThakker看來,英特爾有必要借助全球市場促進技術的積累和流動。他表示,投資俄羅斯的公司旨在贏得工程人才,投資印度的數據挖掘企業是為了獲得數據服務的工具,而中國是這些工具和人才資源發揮價值的重要市場。DharmeshThakker認為,中國大數據市場的成型還需3到5年時間,恰好是一些企業的機會所在。
目光還可以投向別處。對英特爾投資來說,以色列亦是他們看好的技術輸出要塞。今年,總部位于赫茲利亞的 Stratoscale公司被英特爾投資相中。這家科技企業為可擴展式計算建立必需的軟件基礎設施,幫助客戶使用各類計算資源,并對數據中心內的計算和存儲做出統一管理。英特爾投資西歐與以色列區域董事總經理Marcos Battisti對記者表示,“只依賴硅谷的技術創新是不夠的”。
物聯網相關文章:物聯網是什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