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致力網絡部署:打造4G正餐和4.5G高端午餐網絡
4.5G的現實意義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65068.htm但這并非華為在無線網絡設備市場的全部野心。對于未來網絡演進部署,華為內部達成了“網絡標準占位宜早不宜晚”的共識。
近日,華為率先提出了4.5G的網絡部署路徑。王軍代表華為發布了這一技術規劃的原因和具體部署路線。他總結,4.5G是4G LTE 的自然演進,可以增強目前4G網絡,承接未來5G 部署。
華為正打算向地震災害高發的日本大阪運營商推薦一種地震手環。如果居民人手一個,地震時一旦被深埋地下,這個手環可以穿透多重殘垣斷壁,向地面救災人員發出被困人員的位置信息和身體信息。這個手環背后的商業邏輯,是在現有網絡基礎上演進一張穿透力極強的4.5G網絡,和遠程醫療監控應用。
華為的這筆生意的內在深義是在有限的投資額度內,完善4G網絡的現有缺陷,打造一張可靠支持更多設備連接的網絡。
而這個由華為首先提出的4.5G網絡理念,其包含的網絡特性并非僅止于此。王軍表示,4.5G的核心特點有三:更大的容量、更短的時延以及更豐富的連接。
相對于目前4G網絡普遍高達數十毫秒的時延,4.5G可以支持短約10MS的端到端時延,為無人駕駛汽車、無人機救援提供網絡支持;相對于目前更多用戶人與人連接的4G網絡特性,4.5G網絡理論上可支持高達300億連接的網絡容量;其三,相對于目前單用戶約10M的速率,4.5G網絡可將這一數值提升到100Mbps。
以救災手環為例,事實上,如果運營商和一個國家政府愿意,這樣的應用已經可以實現。為了解決災難發生時的網絡信號穿透能力的網絡效率問題,韓國等國政府已經在低頻段網絡上單獨建立一張救災網。在通信技術上,網絡頻譜越低,網絡效率越高,反之則不然。
但低頻譜屬珍惜資源,很多國家的低頻譜已經被瓜分一空,運營商根本無法獲得,這也為設備商帶來機會,一是可以在現有更高頻譜資源上研究如何最大化提升網絡效率,二是如何充分利用這張網絡。
華為的打算是,以4.5G技術為依托,幫助運營商在一個不那么優質的頻譜網絡上,完善一個相對出色的救災網絡。對于運營商而言,這張網絡的投資不會太大,亦能大大拓展政府應用市場;而對于華為來說,作為一家在網絡設備、終端領域均逐步穩固領軍地位的全服務商,華為的網絡設備、終端業務被有機無縫結合,產生新的業務合力增長點。
而在時延方面,4.5G 網絡的現實意義也十分巨大。在澳大利亞的力拓鐵礦石廠區,力拓已經實現了在4G網絡之下的遠程機器人挖礦、礦區內的無人駕駛卡車運送,這要求力拓打造一張覆蓋整個礦區范圍的高效低時延網絡。而廠區內相對單純的行路環境,也對無人駕駛卡車的遠程控制不帶來太大的時延要求。
無人駕駛概念目前十分火爆,但如果要在情況十分復雜的城市環境推廣這一新銳技術,首要前提是需要一張更精確、更實時、覆蓋無死角的網絡。這是現有的4G網絡所不能承擔的,按照此前技術規劃,無人駕駛技術應是5G網絡的典型應用。
現實是,全球5G網絡技術標準制定仍無定論,5G商用日程被普遍樂觀預計在2018年之后。4.5G的意義在于,在這個漫長的過渡階段,在有限的網絡投資和部署前提下,承擔應用實現和普及的網絡基礎。
這亦是華為向各國運營商推廣4.5G理念的核心所在。王軍告訴《財經》記者,運營商投資4.5G的最大增量在于,可以在垂直行業拓展更多市場空間,帶來更多的市場前景和收入。
如此看來,華為提供額4.5G方案,更像是一場高端午餐。
隨著網絡不斷演進,和競爭的加劇,網絡設備市場已成虎狼之地。華為的戰略是否能夠幫助其在網絡設備市場有效加強核心競爭力,這已毋庸置疑。
但在這個網絡融合,產業邊界日益模糊的時代,華為和愛立信為代表的主流設備商更大的使命在于,幫助運營商更加有效發揮網絡設備使用率,和運營商共同走出邊緣化泥淖,重回產業核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