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電路藍海開啟 國內市場格局龍頭顯現
由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3-2017年中國集成電路封裝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01-2012年間,我國集成電路產量、銷售額的年均增長率均超過20%,中國集成電路產業規模由2001年不足世界集成電路產業總規模的2%提高到2012年的10%。2013年前三季度,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銷售額為1813.78億元,同比增長15.7%。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34707.htm
我國2008年-2012年集成電路產業銷售收入及增長率表
從國際交易市場來看,目前我國集成電路產業仍處于貿易逆差階段。2013年前三季度,中國集成電路進口量1990.3億塊,同比增長13.5%,進口金額1752.7億美元,同比增長27.9%;集成電路出口量1071.6億塊,同比增長30.6%,出口金額707.4億美元,同比增長105.1%;產業貿易逆差為1045.3億美元。2014年大陸IC設計產業產值有望超越臺灣,成為全球第二。半導體制程的升級速度正在放緩,通過并購或者高強度資本投入可以縮小差距。我國是電子產品消費大國,但離技術強國還有較大差距。我國每年用在IC(集成電路)進口的資金甚至超過了石油進口消費總額,可見IC實現“中國造”迫在眉睫。
可喜的是,中國半導體進口替代正在進行中,全球半導體產業正在向中國轉移(大的背景是輕晶圓模式下,歐洲、日本IDM廠商競爭力下降),半導體芯片進口替代會持續,背后的驅動力是系統廠商壯大、IC設計廠商崛起以及國內半導體產業技術進步。
國內區域格局和龍頭企業初步形成
政策的陸續出臺,國家對半導體產業重視程度進一步提高,更大力度產業扶持政策即將出臺。繼2013年12月,北京宣布成立總規模300億股權投資基金打造集成電路產業后,武漢、上海、深圳等地也正在制訂自己的扶持政策。新政策的推出將有利于產業整合,資源集中,提升龍頭廠商競爭力,是行業投資催化劑。在全國“兩會”后出臺百億產業基金,由政府牽頭,吸納社會資本,初步預測,至少有千億規模投資提振集成電路產業。2014新政國發4號文出臺,聚焦重點發展晶圓制造,兼顧設計、封裝、裝備與材料等,優先支持領先的龍頭企業。
目前,由科技部認定的國家級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化基地共有北京、上海、深圳、無錫、杭州、成都、西安和濟南8家,經認定的600多家集成電路設計企業也坐落在這8個城市。可以說,上述8個城市的地方政府承擔著國家發展集成電路這一戰略性產業的重任。
從產業發展格局來看,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集成電路封裝行業報告指出,目前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集群化分布進一步顯現,已初步形成以長三角、環渤海、珠三角三大核心區域聚集發展的產業空間格局。
1、長三角地區;包括上海、江蘇和浙江的長江三角洲地區是國內最主要的集成電路開發和生產基地,在國內集成電路產業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國內55%的集成電路制造企業、80%的封裝測試企業以及近50%的集成電路設計企業都集中在該地區。長江三角洲地區已初步形成了包括研究開發、設計、芯片制造、封裝測試及支撐業在內的較為完整的集成電路產業鏈。
2、環渤海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和山東等省市的環渤海地區是國內重要的集成電路研發、設計和制造基地,該地區已基本形成了從設計、制造、封裝、測試到設備、材料的產業鏈,具備了相互支撐、協作發展的條件。以北京市為例,北京2012年共有規模以上集成電路制造企業20家,資產規模達99.39億元,實現銷售收入114.65億元。
3、珠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是國內重要的電子整機生產基地和主要的集成電路器件市場,集成電路市場需求一直占據全國的40%以上。依托發達的電子整機制造業,近年來該地區的集成電路設計業發展較快,在國內集成電路產業中所占比重也逐年上升。
區域市場逐漸明晰后,企業之間的開啟“合縱連橫”模式,國產集成電路“龍頭”企業,提升國際競爭實力。
2013年12月24日,清華紫光與展訊通信聯合宣布,根據雙方在2013年7月12日簽署的并購協議,紫光集團對展訊通信的收購已全部完成,收購金額為17.8億美元(約合109億人民幣)。
長電科技于2月19日披露,公司計劃與中芯國際合資建立公司從事12英寸凸塊加工(Bumping)及配套測試服務,合資公司注冊資本擬定為5000萬美元,其中公司出資2450萬美元,占比49%,中芯國際出資2550萬美元,占比51%;雙方均以現金一次性出資。
國產集成電路產業鏈逐漸形成閉環,設想在未來,展訊/RDA/聯芯科技設計基帶和AP芯片,由中芯國際先進制程工廠進行晶圓制造,并在長電科技完成封裝測試,最后到達中華酷聯等終端廠商,并銷往全世界消費者手中,這將是集成電路產業的“中國夢”。
pic相關文章:pic是什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