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液晶面板到調查高通:反壟斷走向上游
近日,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芯片供應商美國高通公司涉嫌壟斷遭舉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正在對其進行反壟斷調查。本次立案調查高通,是國家發改委再次劍指生產環節涉嫌壟斷行為。此前,國家發改委曾對三星等企業壟斷液晶面板價格開出3.53億罰單。與以往多是針對市場流通領域進行反壟斷執法相比,行政部門將反壟斷重拳指向原料采購環節,對規范市場經濟秩序、保護消費者權益有何意義?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21747.htm調查高通
據悉,“手機中國聯盟”向國家發改委遞交了一份報告,舉報高通公司的商業模式損害了中國手機產業。據手機中國聯盟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報告內容主要涉及高通公司過度收取專利費和搭售的行為,這些行為對中國手機產業造成了很嚴重的負面影響。
作為全球最大的手機芯片廠商,高通在3G和4G領域擁有1400多項手機專利,在知識產權方面處于強勢地位。按照我國《反壟斷法》規定,高通屬于“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
早在去年11月,國家發改委便已啟動對高通公司的反壟斷調查。去年12月12日,國家發改委價格檢查司司長許昆林在接受《中國日報》采訪時表示,在對高通公司的反壟斷調查中,國家發改委已經掌握大量證據。因仍處調查階段,許昆林當時并未透露具體細節。手機中國聯盟負責人也以保密為由,拒絕向外界透露此次舉報的細節內容。
高通被反壟斷立案調查消息一經傳出,便引起坊間熱議。有業內人士介紹說,國內手機廠商每出貨一部智能手機,除支付高通芯片或解決方案費用外,還要按照單機售價,向高通公司額外支付3%到6%的專利授權費用。一部售價1000元的手機,高通公司最高要收走約60元專利費。
《反壟斷法》第五十五條規定:“經營者依照有關知識產權的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行使知識產權的行為,不適用本法;但是,經營者濫用知識產權,排除、限制競爭的行為,適用本法。”“在3G、手機芯片等專利技術上,高通處于優勢地位,并通過比較苛刻的合作條件獲得了市場支配地位。”中國通信業知名觀察家項立剛對記者說。
業界分析,截至去年9月29日的2013財年里,高通全球總營收額達249億美元,其中在中國市場營收額達到123億美元,占比達49%。如果此次被裁定存在壟斷行為,高通可能面臨約10億美元的罰款。
高通公司方面稱,會積極全力配合國家發改委的反壟斷調查。
上游反壟斷
“當前,我國移動通訊行業正穩步進入4G時代,如果任由高通的定價模式發展下去,無疑會對我國4G產業造成惡劣影響。”項立剛對記者說,目前國內通訊行業對高通芯片的依賴程度非常高,其中3G高端芯片基本為高通提供,而4G的主流芯片也多為高通制造。目前,中興、華為、酷派、聯想、小米等國內手機廠商,均為高通手機芯片的主要采購商,采購量占據高通芯片全球銷售總量的三成以上。
項立剛認為,我國手機產量占據世界一半份額,一旦高通被裁定存在壟斷行為,那么國內手機生產企業將受益非淺。“如果被裁定存在壟斷行為,高通將受到高額經濟處罰,同時也會改變其定價模式,降低其產品價格,從而有利于國內手機生產企業降低生產成本”。
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近兩年來,與以往多是針對市場流通領域進行反壟斷執法相比,我國有關部門明顯加大了針對原料采購等生產環節的執法力度。
除高通外,知名包裝提供商利樂去年也因涉嫌壟斷被執法部門立案調查。去年7月5日,國家工商總局宣布,對利樂公司涉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正式立案。據知名乳業專家王丁棉介紹說,250ml常溫奶利樂枕包裝產品2.5元左右的售價中,包裝成本就達0.22元,明顯偏高。目前該調查仍在進行中。
去年1月,國家發改委宣布,韓國三星、LG,中國臺灣地區奇美、友達等六家大型面板生產商,因在中國大陸壟斷液晶面板價格,被國家發改委罰款3.53億元人民幣。
液晶面板業的反壟斷執法,維護了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和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有助于深化液晶面板企業與中國彩電企業的合作,提升中國彩電企業競爭力,促進行業發展并惠及消費者。據中國電子視像協會依據2011年中國液晶電視行業數據測算,僅面板無償保修服務期限由18個月延長到36個月,就可讓國內彩電企業每年節約成本3.95億元。
雙重效果
在部分法律專家看來,深入原材料采購等生產環節的反壟斷調查,在促進市場公平有序競爭、保護消費者權益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北京兩高律師事務所律師董正偉分析認為,《反壟斷法》明確了經營者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認定依據,其中便包括控制銷售市場或者原材料采購市場的能力。“產業鏈上游經營者具有定價權,這種定價權如果不受約束,會產生各種不合理的附加費用,并轉移到零售終端,最終由消費者承擔。”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自由充分公平的市場競爭機制是市場經濟的活力之源,要維護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競爭秩序與交易秩序,就必須旗幟鮮明地鼓勵競爭,反對壟斷。國家發改委利用《反壟斷法》賦予的職責,將反壟斷調查深入到原材料采購等生產環節,是釜底抽薪、治本之策。
劉俊海認為,原材料供應面向整個市場,涉及所有使用者的權益,深入生產環節進行反壟斷有雙重效果:一是有利于促進市場秩序回歸公平,促進行業充分自由競爭,消除暴利;二是有利于從根本上保護消費者權益,只有打擊壟斷行為,才能讓經營者降低成本,杜絕成本轉嫁行為,確保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
劉俊海認為,反壟斷執法重拳揮向生產環節,是我國反壟斷執法的新動向,同時也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提升消費者權益保護水平的重要體現。“消費者權益保護當然不能只靠《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這一部法律,要多部法律并重,多部門共同監管,做到多管齊下,才能有效震懾不良商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