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分析:三大課題考驗中國芯片行業發展
——
雖然我們取得了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成功,但2006年中國芯片行業還是遇到了一系列新的課題,不解決這些問題,勢必會影響產業的持續發展。核心技術與知識產權芯片技術是工業領域最難突破的技術之一,技術難度極高,中國企業向來涉足較少。核心技術又是芯片領域最為關鍵的門檻之一,是最有效和最常用的競爭手段,這也是產生知識產權糾紛問題的主要來源。回溯國際上曾經出現過的知識產權爭端,大多出現在一個企業的成長期。在初創時期,競爭對手并不會特別注意和關心,但當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特別是對競爭對手的市場產生威脅的時候,知識產權就成為了一種訴諸法律的利器。珠海炬力、中芯國際所遭遇的訴訟就是一個典型,其實,大多數中國芯片企業都處在這個發展階段。
那么,怎樣才能在激烈競爭的市場中避免知識產權糾紛呢?在這方面,中星微電子的一些做法,可供中國芯片行業去借鑒。隨著國際和國內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競爭的焦點更多體現在產品質量和核心技術方面。中星微電子沒有重復過去發展高技術項目時對國外技術的“跟蹤”,而是敢于選擇國際上尚不成熟又有巨大市場前景的領域,通過實現自主創新,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未來的技術”。他們開發的用于移動數字影像、數碼相機、寬帶數字多媒體通信、數字高清晰電視的數字多媒體芯片,在多媒體數據驅動平行計算等七大核心技術實現了突破性的飛躍,申請了800多項國內外發明專利。
因此,找準產業的突破口,努力發展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是實現企業快速發展的關鍵。產品化與產業化產品化和產業化雖然并不在同一層面,但卻能概括中國芯片行業市場能力的缺失。一直以來,“有技術,沒產品,有產品,沒市場”都是中國芯片企業的真實寫照。如何將技術與市場對接,并成功實現產業化,是中國芯片企業一直在探索的問題。中國“龍芯”的發展非常具有代表性,其最初開發出來的產品不僅在技術上與國際領先水平相差甚遠,更嚴重的問題是無法實現產品化,更不能實現產業化,只是一種實驗室技術。2006年,“龍芯”的研發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在產品化方面已經與江蘇一家企業聯合生產出相當于奔騰3水平的筆記本電腦,向產業化邁進了一步。
中星微電子開發的TD-SCDMA芯片已成功應用于大唐移動TD測試終端,星光系列芯片大批量應用于國際知名品牌產品同樣具有典型意義。這些芯片不僅實現了關鍵領域的核心技術方面的突破,而且在技術成果的產業化及市場應用方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全球化2006年,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CSIA)成為國際半導體理事會(WSC)的一員,這是CSIA與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SIA)經過5年反復磋商后取得的成果。它表明中國芯片行業開始與世界接軌。從行業自身特點來看,芯片行業本身具有全球化的特點。在全球市場平臺上,整合技術、人才、資金等資源,必將極大地促進我國芯片行業的發展。中芯國際、中星微電子相繼在美國上市,帶領中國芯片企業走出國門,走上世界舞臺。在當今的技術會聚時代,未來的技術發展趨勢也將是融會貫通,這正是全球合作的目的和精髓。
只有產業鏈各個環節的精誠合作才能真正推動行業的發展;只有基于自身雄厚的技術實力,通過全球化合作將自己融入整個產業鏈,同時把自己的核心技術推向整個行業,才能占領市場,真正讓“中國創造”走向世界。徐建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