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難救美國制造矛盾 NVIDIA、蘋果高端芯片何處封測?
為滿足客戶對AI應用的強勁需求,臺積電不斷強調,正擴大其先進制程與先進封裝產能,以滿足客戶需求,近日也宣布2025年將新增9座廠,包括位于臺灣的6座晶圓廠與1座先進封裝廠,以及2座位于美日的晶圓廠。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2505/470525.htm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臺積電2025年海外新增廠房,并未計入先前揭露的美國2座先進封裝廠。
按美國總統特朗普所高舉的「美國制造」大旗,臺積電似乎至年底仍無法達標,其美國已量產的首座4納米廠,承接蘋果(Apple)與NVIDIA等大客戶訂單,接下來在何地進行后段測試與封裝,運回臺灣的成本高昂,費工又耗時,或將成為晶片美國制造的最大矛盾。
臺積電日前宣布,增加1,000億美元投資于美國先進半導體制造。 此前,臺積電正在進行650億美元于亞利桑那州廠的投資項目,以此為基礎,在美國的總投資金額預計將達到1,650億美元,這項投資將包含共6座晶圓廠、2座先進封裝設施,以及一間研發團隊中心。
15日更進一步說明2025年將新增9座廠,包括位于臺灣的6座晶圓廠與1座先進封裝設施,以及2座位于美國與日本的晶圓廠。
3月時,特朗普和臺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在白宮舉行記者會,宣布臺積電擴大在美投資設廠,助力美國打造最先進的半導體制造設施,達成重建美國芯片產業的目標,加速美國制造回流,特朗普同時也說,臺積電主要是也是因為美國的關稅政策才會擴大投資,否則「他們就必須支付非常可觀的關稅。」
令外界感到困惑的是,承受巨大壓力的臺積電,助力實現美國制造大計,但最新宣布的海外2座新增晶圓廠,并未有規劃的2座先進封裝廠,也就是已開始承接蘋果、NVIDIA等大客戶訂單的美國首座4納米廠,后段測試與封裝要在何處進行?
事實上,包括專業封測代工(OSAT)日月光集團、艾克爾(Amkor),或是英特爾(Intel)等,應該心有余而力不足,若臺積電把晶圓運回臺灣,完成后段先進封裝作業,這樣的流程,明顯至年底,甚至2026年,都難以完全實現真正的「美國制造」目標。
其中,臺積電大客戶NVIDIA先前表態,全力實現制造回流、讓美國再次偉大目標,正與供應鏈合作設計及建置工廠,預期未來4年內,透過與臺積電、鴻海、緯創、Amkor及矽品的合作,在美國生產高達5,000億美元規模的AI基礎設施。
另外,目前采用4納米制程的Blackwell芯片已于臺積電位于亞利桑那州的晶圓廠進行生產。
業者分析,Blackwell芯片使用的是CoWoS-L先進封裝,產能建置都在臺灣,盡管被迫釋出給英特爾代工,再怎么樣排除萬難,也需要至少1年時間。
供應鏈業者坦言,特朗普的美國制造大計上路,時間實在太過倉促,現實面來看,臺積電與大客戶蘋果、NVIDIA等難以執行,言行難以一致。
臺積電先前已明確全球建廠計劃,臺灣目前有11個生產線正在建設中,位于新竹的晶圓20廠與高雄的晶圓22廠是N2量產的基地,均于2022年開始興建,并預計2025年進入量產,臺中晶圓25廠將于2025年底動工,計劃采用超越N2的先進制程。
日本JASM采用22納米技術的第1座晶圓廠已于2024年開始量產,第2座晶圓廠已建置中,另于德國德勒斯登建造1座采用16納米與28納米技術的晶圓廠,已于2024年動工。
在先進封裝部署方面,臺積電預期,2022年至2026年,3D晶圓堆棧的SoIC技術,產能增長的年復合成長率(CAGR)將超過100%,CoWoS產能增長的CAGR將超過80%。
臺積電近年大擴先進封裝產能,除了既有的龍潭、竹南與臺中外,重心進一步擴大至南科AP8,亦即群創舊廠,以及計劃建置P1~P6共6座廠的嘉義AP7,P1廠以WMCM(晶圓級多晶片模組)為主,正在建置的P2廠則鎖定SoIC。
其中,以WMCM為主的嘉義P1廠,預計最快2026年量產,且傳出由蘋果包下產能,主要先應用在采用2納米iPhone 18的A20晶片,取代過往的InFo-PoP技術。
臺積電另預估,2025年與AI相關產品的晶圓出貨量預計將是2021年的12倍,2025年大尺寸芯片的產品出貨量預計將是2021年的8倍。 芯片尺寸愈大,管理生產良率的挑戰就愈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