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開啟新的供貨來源
蘋果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表示計劃今年在美國采購超過190億美元的芯片,將從臺積電在亞利桑那州的新工廠獲得數千萬顆先進處理器,作為其全球供應鏈調整的一部分。另外,蘋果還計劃將在未來四年內在美國投資5000億美元。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2505/470090.htm此外,在特朗普政府威脅對中國征收“對等關稅”的背景下,庫克還確認了未來將減少iPhone在中國大陸的產量,把大部分面向美國市場的iPhone生產轉向印度的預期。蘋果與代工廠鴻海、塔塔(Tata)等印度代工廠緊急磋商,加速推動這項計劃,以應對中國大陸可能被美國加征更高關稅的不確定性。目前,鴻海與塔塔在印度共擁有3座iPhone代工廠,另有2座正在興建。
雖然目前包括iPhone在內的一些電子產品仍屬豁免范圍,但潛在的消費電子關稅將如何影響蘋果業務的問題,在6月之后的情況很難預測。不斷上升的關稅成本和在中國大陸的銷售放緩,讓蘋果加快在印度的制造擴張,印度可能長期成為美國更受青睞的貿易伙伴。在最新財報電話會議上,印度被提及的次數幾乎與中國相當,顯示出印度地位的提升。
蘋果持續擴大印度制造的產能,希望通過將印度制造的iPhone等產品出口到美國市場,以降低中美關稅戰的影響。3月27日至29日期間,5架滿載iPhone和其他產品的貨機從印度起飛,直抵美國。據《路透社》報道,這批從印度出口到美國的iPhone創下紀錄,僅是鴻海印度工廠出口到美國的iPhone產品金額就達到了17億美元。這種非常規操作可將關稅生效前的在途貨物占比從12%提升至35%,但代價是物流成本激增300%。
蘋果供應鏈多元化布局進行時
蘋果還要求供應商將面向美國市場的大部分MacBook和iPad的生產轉移到越南,以增產面向美國市場的各類產品。蘋果正在實踐「50/30/20」新戰略,即中國保留50%產能負責前沿產品,印度承擔30%標準化生產,越南及其他地區發展20%配件制造。同時,蘋果試圖將芯片等戰略物資納入可控范圍:關鍵零部件的“去地域化”,在亞利桑那州投資45億美元建設先進封裝廠。通過與臺積電合作,計劃到2026年實現18%的處理器在美國本土封裝,構建“半導體安全島”。
蘋果的供應鏈多元化是蘋果多年來的一項戰略舉措,對等關稅政策只是客觀上加速了這一進程。其實早在幾年前,蘋果便擬定了全球三大生產基地,即中國、越南和印度。目前,這一布局已逐步實現:中國負責生產本地市場所需的蘋果產品,越南生產除iPhone之外的其他產品,而印度則主要生產面向全球市場的iPhone系列。
蘋果的供應鏈非常復雜,總是存在風險,其早就認識到,把所有環節集中在一個地方風險太大。因此逐步在供應鏈的某些環節 —— 不是全部 —— 開啟了新的供貨來源。據悉,蘋果正在分析不同制造地點的關稅結構對其供應鏈的影響。
過去20年來蘋果在中國已經建立起了完整的供應鏈及龐大的制造產能,但在全球地緣格局和經濟貿易形勢日益復雜的今天,蘋果供應鏈布局印度和東南亞是全球供應鏈多元化的重要戰略舉措,“對等關稅”客觀上加速了這一進程。目前,蘋果已經在印度組裝全系列的iPhone,包括高端的Pro系列。彭博社4月13日發布最新一期India Edition newsletter并指出,截至今年3月的十二個月內,蘋果在印度生產了價值220億美元的iPhone,生產量比上年同期增長了近60%。
市場研究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表示,蘋果每年在美銷售6000萬臺iPhone,其中80%為中國制造。蘋果希望到2026年年底推出iPhone 18系列時,美國市場銷售的iPhone 18能夠接近完全依賴印度制造。有關數據顯示,蘋果2024年全球iPhone出貨量約為2.321億部,其中美國市場占比近28%。而蘋果代工商去年在印度生產的iPhone數量約占全球總組裝量的15%,未能達到此前設定的25%目標。這也意味著,要實現該目標,蘋果印度工廠的產能需要大幅提升。
同時,印度生產的iPhone還要優先滿足本土市場,若想完全滿足美國市場的iPhone需求,難度進一步增大。據市場研究機構數據,2024年第四季度,蘋果在印度的出貨量達到400萬部,同比增長39%,較前一年同期的290萬部增長近110萬部,并首次進入印度市場前五名。考慮到印度龐大的人口數量和持續增長的iPhone潛在用戶數,未來蘋果在印度的出貨量預計還將繼續上升。
印度政府希望將自己打造成全球制造中心的戰略,計劃通過提供27億美元的新財政激勵措施,推動電子元件的制造,并著力發展本土半導體產業。然而,在這段時間內將面向美國市場的生產完全轉移到印度不太可能,盡管到明年將轉移大部分,但是需要更多的產能投資和對中國零部件的持續依賴。TechInsights拆解報告顯示,印度組裝的iPhone 15中仍有78%零部件來自中國。
印度電子產品制造存在明顯的供應鏈短板,本土零部件配套率不足30%,關鍵元件如A系列芯片、OLED屏幕等仍依賴中國和韓國供應。連接器、機械部件和金屬外殼等眾多零部件在中國生產仍是綜合成本效益最高的選擇,因此大規模轉移這些生產環節可能性很小。2022年時,彭博智庫曾估算,要將蘋果10%的生產能力從中國轉移出去,可能需要8年時間。
并且,受工人效率、技術設備成熟度和供應鏈完善程度等因素影響,印度工廠的良品率與中國相比有10%左右的差距,但整體情況仍在蘋果的可控范圍內。據悉,鄭州富士康的蘋果手機良品率在98%以上,以此推斷,印度制造的iPhone良品率應在85%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因手機零部件進口關稅仍高于多數國家,導致印度生產成本也開始偏高。知情人士透露,iPhone在印度的生產成本比中國高出約5%至8%,某些情況下甚至達到10%的差距。長期來看,如果當前高關稅政策持續,還可能迫使蘋果調整價格策略。分析人士指出,若蘋果選擇將關稅帶來的成本完全轉嫁給消費者,iPhone價格預計將增加30%至40%。而在成本、技術和效率三重約束下,中國供應鏈又成了蘋果不可替代的選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