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謀咨詢評高通蘋果和解:分工合作、重視平臺、堅持創芯
4月17日,高通與蘋果宣布和解:放棄全球范圍內所有訴訟,并達成一系列合作。高通與蘋果的和解,固然雙方都會受益,但高通更是勝利者。
面對蘋果這樣的“超級甲方”,許多公司都以進入蘋果供應鏈為榮。而如果與蘋果交惡,短則業績大幅下降,長則公司前景黯淡。此前Imagination和Dialog等芯片公司均因被蘋果“拋棄“而“沒落”。但高通不僅能夠跟蘋果分庭抗禮,最終還在商業和法律的交戰中獲勝。能夠讓蘋果這個霸主低頭,讓作為超級客戶的甲方服軟,看是高通的勝利,更是芯片的勝利、平臺的勝利和堅持的勝利。
高通與蘋果的和解對全球產業有著重大影響,對中國產業更有著深遠的啟示意義,尤其是在涌現出——終端公司做芯片、平臺公司被低估、造芯新勢力風起云涌——三種新潮流的當下。芯謀研究認為要認真分析和思考背后的產業邏輯與商業意義。
一、產業分工合作的重要性
或許是華為做芯片巨大成功的誘惑,或許是中國芯片概念的召喚,當今國內不少終端公司開始自做芯片,小米、格力、大疆,不一而足,“外購不如自做”的觀點甚囂塵上。固然“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產業的分分合合都在變化中,但就芯片產業來說,歸根到底是規模經濟。中國超過99%的系統公司自己所需求的芯片數量是支撐不起自己做芯片的規模。戰術上,幾乎所有的系統公司都攤薄不了做芯片的研發、生產、IP/EDA購買、人力等投入費用;戰略上,多數公司對芯片的理解和投入也制約了其芯片的“增值性”給終端產品帶來的價值提升。此前小米雄心勃勃地成立松果公司做手機處理器芯片,但幾經周折,最終“叢林深處無松果,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在對芯片的理解、投入和堅持上,華為是獨一無二的,也是不可復制的。“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君不見,華為對于芯片的深刻理解、其內部長期的技術積累、每年巨額的研發投入,以及對芯片產業鏈上下游的重視,是其它公司難以企及的。每家公司還是有自己不同的定位,做自己才是最重要的。盲目學別人,最后反而丟失了自己。
芯片作為一個規模經濟產品,在當今技術門檻更高、研發投入增大、需求全面化的當下,更不適合系統公司自主芯片,尤其是主芯片。對大多數系統公司來說自做芯片理論上正確,實踐上不通。這更像是美麗的罌粟:看起來很美,實際上卻是毒藥。多數公司尤其是中小公司切忌盲目自做芯片,更不要盲目地求大求全。如果針對自己的產品應用,做一些特色的小芯片,家有余糧的話,可以“小賭怡情”。但主芯片和大多數標準芯片,還是要遵從“產業分工、協同合作”的規律。無論從成本、技術、產品還是供應商管理,這都是正確的。順商業潮流,應產業規律,做好產業分工、找好自我定位更符合當今中國公司的現狀。
二、平臺芯片的重要性
高通向蘋果供應的是基帶芯片,這是平臺芯片。與蘋果手機整機相比,雖價格不高,但價值很大。能有著與價格不相對應的作用,是因為前期巨額的研發投入,這也是平臺芯片的巨大價值。財大氣粗的英特爾在高通蘋果和解后選擇“默默退出以成全”,這種“成人之美”的背后也是研發平臺芯片的苦難艱辛和風霜雨雪。
業內有人認為,蘋果會購買華為的芯片。但根據芯謀研究的分析和判斷,這根本就不可能。一方面,蘋果和華為在終端上的競爭日趨激烈,在終端市場上的交鋒短兵相接,又怎會在核心芯片供應上彼此信任呢?除市場競爭以外,目前的國際形勢也難以讓雙方信任地合作。更重要的是,目前華為的基帶芯片并不具有開放性。華為用得得心應手,其它公司未必拿來能用。從“華為”到“開放”再到“蘋果”,這里面有一系列技術上的問題需要解決。
隨著手機產業的快速整合,以及三星、華為等終端企業自主研發主芯片,高通、聯發科和展銳等平臺芯片公司面臨巨大挑戰。但平臺芯片的研發生產非一朝一夕之舉,而是經年累月之功。夸張地說,平臺芯片公司是不可再生的。所以愈在此時,平臺芯片的重要價值和稀缺性愈加凸顯。從稀缺性、支撐性和溢出性來說,高通、聯發科和展銳等平臺公司的價值被嚴重低估了。展銳目前作為大陸唯一的開放的手機平臺性芯片,其獨特性和不可再生性被忽視了。對平臺芯片公司的評價更要看到其對于系統終端產品的溢出價值,對于產業生態的支撐效應。
三、堅持的重要性
基帶芯片的競爭不僅僅是芯片的競爭,更是一個軟硬件系統性的綜合競爭。不僅需要支持全模全制式,還包括其與軟件、操作系統等生態鏈的形成與融合,是一項龐大的系統性工程,歷經多年的積累沉淀,這不是新公司能夠企及的,也不是從其他領域跨界就能輕易成功的。
同樣,芯片行業需要技術的積累、人才的沉淀、持久的投入。不僅高通、展銳等平臺芯片公司,同樣包括臺積電、中芯國際、華虹等芯片平臺。為何芯片產業能夠容納老人,甚至許多須發灰白的老人仍是產業的中堅力量,就是因為芯片產業需要積累。人才如此,企業更如此。芯片行業如同窖藏“歷久彌香”,必須“喜新更喜舊”。
在基帶領域甚有積累的英特爾不算跨界,但最終還是退出了。就是在這個沉重、嚴峻、無情的產業規律面前的交的一次學費。反觀我們國內卻涌現出一批造芯新勢力,他們有著花哨的名字、誘人的噱頭、全新的商業模式、驚人的市值,雖然個個成立才一兩年,卻訝然占據媒體的C位,更甚至某些資本或者政府,“喜新厭舊”,將中國芯的厚望寄托在他們身上。但芯片產業的規律卻決定了他們還需要至少十年的考驗。在這個行業你可以一夜成名,但不可能一年成功!你可以一天融資過億,不可能一年出貨過億。
后記
高通與蘋果的和解,對產業肯定還有這更加深遠的后續影響,但對中國產業來說,找好自己定位、加強產業合作、尊重產業規律、加大技術研發,確是最深刻和急迫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