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談“風暴”為之尚早,芯片廠商之間的拉鋸戰才是變革的熱身賽
保守發布,暗示商用不明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903/398315.htm這一次,論“嚴謹”與“低調”,當屬英特爾。而在英特爾的官網首頁上,5G卻是占據滿滿一頁,引人注意的還有這樣一段話,“目前,英特爾正在與生態系統和垂直行業合作伙伴協作,以定義、設計原型、測試和交付 5G 標準和解決方案。這些工作不是在實驗室中進行,而是在現場中進行,是在全球范圍內,在現實世界中進行的試驗。”
其實不止英特爾,在部署5G商用的道路上,華為、三星都是滿世界跑,這是5G產業推進過程中獨有的現象,因此也為芯片的研發和推進設置了障礙。以手機端的基帶芯片研發為例,因技術門檻、研發周期、資金投入等多種因素影響,很多廠商包括飛思卡爾、德州儀器、博通、英偉達都相繼放棄了基帶市場,愛立信則從若即若離到現在重新擠入陣營。
英特爾中國區通信技術政策和標準總監鄒寧曾在采訪中表示,“5G的標準非常復雜,現在有很多模,以前都已經有6模了,再加上5GNR是7模,芯片設計復雜度會很高,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另外,需要很多支持的頻段。因為我們作為終端芯片廠商,要推出一個全球各個區域都需要支持的通用芯片,所以需要支持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頻點,包括低頻、中頻、3.5GHz、4.9GHz的中國頻段,也包含高頻,如28GHz,39GHz在美國、韓國、日本這些國家的頻段。在頻段支持方面也比較復雜,不同模式之間,頻段之間要進行各種切換。”
造芯不易。在剛剛過去的MWC上,且不論真正的芯片性能表現將會如何,縱觀現有芯片廠商的布局,從公布的參數來看,各家主要發力的基本功能表現上差異其實甚微,大廠則顯得“保守”了些。
不難看出雖然當前市場格局看似清晰,實則缺乏關鍵應用,5G的未來還不明晰。因而對于上游芯片商而言,目前也只能以基本核心功能為主,在技術擴展上暫時無法做更多文章。

合作跨界蔚然成風,如何掙錢還看明年巴展
不過從這一次芯片廠商公布的參數來看,還是可以窺見一點5G未來市場格局的端倪,如在基站芯片設計上,除了慣常強調的低功耗高性能上,各家還格外強調了基站的大小,這無疑意味著不同于此前傳統意義上的基站,5G基站的便攜性將會允許其建設過程會有更多的靈活性;而其支持的SA獨立組網和NSA非獨立組網模式更是印證了5G在應用場景上的巨大機會與空間,也意味著成本的控制會更加有效。
戴輝曾舉例分析說,有些城市可以只是對熱點地區進行覆蓋,就使用NSA(非獨立組網)模式。比如要解決馬拉松出發區的容量問題,就在人流集中的地方,放上幾個5G基站,核心網絡還是用以前4G的。輕松搞定,花不了幾個錢!如果還要滿足廣泛的物聯網、無人駕駛和智慧工廠等,則可以選擇SA(獨立組網)模式,將5G打造成一張連續覆蓋的網絡。

除了加強自身技術能力,可以看到的是,上下游廠商抱團已經成為5G展會上獨特的一道“風景線”,芯片廠商亦是如此。比如在毫米波技術上能力不足的三星就主動聯手賽靈思推進5G部署;而聯發科技則入股捷豹電波,雙方合作發展5G和毫米波相關的技術與產品;高通則早早地和OPPO、vivo、小米等手機廠商簽下訂購協議。
不出意外,考慮到人工智能對產業的影響,在這一屆的MWC上大多數展臺都是多個公司的產品合作,有電信運營商和行業客戶合作展現的智慧工廠、智慧城市,也有電信廠商和IT廠商合作展現的邊緣計算、虛擬化、云化的各種產品。作為底層基礎的搭建者,芯片廠商格外強調看重平臺就是為了給上層的應用提供更多樣化的支持。同時,上層應用的多樣化勢必會反向推動芯片產業的發展,一如當時喬布斯撬動的智能手機時代之于Arm的意義。
最后
當然,在通信產業、芯片產業與人工智能產業同時遭遇重大變革的時代背景下,對于各大廠商的挑戰就不僅僅是網絡部署早期階段這一重困難了。都說2019年是5G發展的元年,不過真正的商用部署,還需看各家進一步的動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