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手機與無線通信 > 業界動態 > 華為將退美國市場? 手機里的中國“芯”能走多遠?

        華為將退美國市場? 手機里的中國“芯”能走多遠?

        作者: 時間:2018-04-28 來源:OFweek智能硬件網 收藏
        編者按:目前華為是唯一能和國外的三星、高通抗衡的廠商,未來的麒麟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比如學習高通和三星的自主架構、武裝更強悍的GPU等等。

          最近處境不妙,在老對手中興被美制裁后,自身也身陷囹圄。根據OFweek智能硬件網小編得知的最新消息,美國司法部正在調查是否違反了美國的制裁禁令,和伊朗進行了貿易。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804/379195.htm

          其實在美國的市場份額并不大,數據顯示,在智能手機領域,華為與榮耀合并占有率僅0.41%。根據美國商務部最近對華企業的制裁,華為也在最近的自家分析師大會上表態,美國市場不再是華為的戰略市場,華為對美國市場沒有任何興趣了。

          最近的中興事件讓無數國人覺醒,中國企業在科技領域看似繁榮,其根本技術仍舊掌握在以美、日、德等老牌科技強國手中,智能手機領域的大多來自高通、聯發科、英特爾和三星等,除了華為的麒麟,目前市面上國產缺乏有力的競爭力。

        華為將退美國市場? 手機里的中國“芯”能走多遠?

          細數國產的發展歷程

          說到國產芯片廠商,恐怕讀者一只手都能數得過來。無外乎就是華為的海思、展訊和小米的澎湃S1。全球來看,手機芯片霸主是高通,其代表著手機芯片企業的最高水平,在CPU、GPU、基帶等方面都居于領先地位,特別是在基帶技術上其一直都是市場的領導者,高通于2017年發布了支持1.2Gbps的X20基帶。

          為了給自己家的芯片一個好的環境,小米還特意成立了北京松果電子有限公司,其開發的小米松果澎湃S1處理器于2017年2月28日正式亮相。發布之初有媒體大肆吹捧:“國產芯片之光”、“讓外國人尖叫的芯片”云云。好了好了OFweek智能硬件網的小編來告訴大家目前小米自己家開發的芯片的結果吧:非常一般。

        華為將退美國市場? 手機里的中國“芯”能走多遠?

          由于定位于中低端,澎湃S1的核心架構受制于28nm工藝,處理器選擇了比較常規的主打能耗比的 Cortex-A53架構,并采用了big.LITTLE大小核設計,由四個高主頻的Cortex-A53核心+四個低主頻的Cortex-A53核心構成。GPU方面,澎湃S1選擇是ARM,具體型號則是ARM Mali-T800系列中的“次旗艦”----Mail-T860。

        華為將退美國市場? 手機里的中國“芯”能走多遠?

          總體來說,這顆芯片該有的功能一個也不缺,兼容性也不錯,但整體不說與高通相比,連國產華為海思打它都是綽綽有余。值得注意的是,在小米最近推出的小米2S手機上,其芯片采用的仍然是驍龍845處理器,在其高端產品上,小米還是沒能用上自家的產品。

          相比于小米,華為海思就要穩妥得許多。在國產手機陣營中,華為是唯一擁有自主移動SoC(片上系統,集成了CPU、GPU、Modem、ISP、DSP等芯片)核心技術的企業。早在2012年,華為就憑借海思K3V2(40nm工藝,四核Cortex-A9架構,集成GC4000 GPU,代表產品:Ascend D1、Mate1、榮耀3等)搶先進入了四核戰場。

          2014年初,華為海思新品正式冠以“麒麟”(Kirin)之名,其首代產品麒麟910(28nm工藝,四核Cortex-A9架構,集成Mali-450MP4 GPU,代表產品有P7、Mate2、榮耀X1等),在功耗(發熱)和游戲兼容性等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

          為什么我們做不好芯片?

          從互聯網的發展來看,美國早已牢牢把控世界上絕大部分芯片市場份額,Intel、AMS、高通等知名芯片制造商基本均為美國企業,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制造國及大眾消費市場,2017年,我國集成電路進口額卻高達2000多億美元。

          從半導體的發展歷程來看,中國的半導體真正開始發展始于2000年,當時中國最大的半導體制造商中芯國際集成電路制造有限公司成立,但在成立之初已面臨了美國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英特爾等科技巨頭,以及臺灣積體電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等強大代工廠的激烈競爭,伴隨其間的還有巨大的行業人才缺口,激烈的競爭加上人才的短缺,國產芯片進展緩慢。

          市場、社會資本等對國產芯片參與度不夠也是造成中國“芯”做不好的原因之一。在芯片產業的投資一直就不是熱門,雖說在國家財政在大力支持,市場、社會資本等積極參與也必不可少。

          國產手機芯片的未來在哪里?

          根據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國家要求推動集成電路產業發展,俗稱“芯片”行業的集成電路產業,其重要性可以用“工業糧食”來形容。

          我國通信產業發展較發達國家起步晚,隨著國家在政策、資金上的支持與投入,國產芯片正在不斷實現突破、走向中高端。核心技術的打造需要周期,要經歷不斷突破的過程。目前華為的手機芯片有望在5G上較快發力,國內相關企業已著手開始內存芯片研發,國產指紋識別芯片也在逐步提高市場份額。

          芯片研發所需的不斷積累和完善的長周期、巨大投入,也是國內許多企業望而卻步的重要原因。華為海思芯片能夠實現突破,背后的華為手機支撐至關重要。與此同時,大規模資金和人才的堆砌并不代表技術水準的提高,背后仍需要市場的引導。當生產出的芯片可以投入使用并不斷改進迭代,在市場中摸爬滾打進入良性循環時,中國“芯”強大起來指日可待。



        關鍵詞: 華為 芯片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春市| 胶南市| 固始县| 错那县| 建阳市| 濮阳市| 敦煌市| 普定县| 林周县| 南木林县| 新平| 和田县| 甘孜县| 蛟河市| 昭苏县| 鹿邑县| 湟源县| 民权县| 板桥市| 商河县| 苍溪县| 龙井市| 公安县| 安西县| 孟村| 泽州县| 正蓝旗| 南昌市| 合肥市| 汉源县| 大英县| 乐至县| 建始县| 昌邑市| 兴宁市| 五指山市| 耒阳市| 辉南县| 察雅县| 广东省| 建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