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消費電子 > 業界動態 > 華米IPO背后:小米生態鏈光環是解藥也可能是桎梏

        華米IPO背后:小米生態鏈光環是解藥也可能是桎梏

        作者: 時間:2018-02-12 來源:新浪科技 收藏
        編者按:隨著更多類似華米科技、青米科技、小蟻科技等生態鏈公司發展壯大后謀求獨立性,雷軍和劉德面臨的將是一場人性與管理的雙重考驗。

          2月8日晚,手環生產商科技正式登陸紐交所,成為首家在美上市的生態鏈企業,科技CEO黃汪也在連續四次創業后,迎來自己創業生涯的最光輝時刻。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802/375747.htm

          1天前剛剛在年會上提出10個季度內重歸國內第一的雷軍顯然也難掩興奮,在微博上向科技CEO黃汪表示祝賀。在5年投資100家生態鏈企業的目標基本達成之后,這位生態鏈的締造者認為,華米科技成功赴美上市是小米生態鏈模式的巨大勝利。

          不過華米科技也并不是完全高枕無憂。雖然早在2015年9月就發布了旗下自主品牌Amazfit,但招股書顯示,華米科技目前的營收仍舊有超過八成來自小米產品。

          華米科技不是個案,隨著小米生態鏈企業的發展壯大,他們不甘于淪為只為小米代工的角色,紛紛推出自有品牌。然而尷尬的是,由于在品牌和渠道等方面對小米極為依賴,這些企業的獨立發展之路面臨著重重困境。更為重要的是,生態鏈企業將越來越多的精力投入到自有品牌,這也將對生態鏈企業本身和整個小米生態體系帶來新的挑戰。

          搭小米快車 從瀕臨絕境到全球可穿戴第一



          華米科技已是黃汪的第四次創業,這位從1998年底就開始創業的連續創業者將自己的第三次創業境況總結為面臨崩盤。

          那家公司名為華恒電子,旗下擁有智器品牌的平板電腦和閱讀器產品。“2012年整個平板電腦的市場已經面臨崩盤,壓力非常大。”黃汪回憶起那段創業經歷時說,當時公司陷入困境時一度發不出工資,而黃汪和眾高管甚至不得不將自己的房子抵押去銀行申請貸款,以維持公司運轉。

          2013年,可穿戴設備逐漸興起。Fitbit在2013年下半年獲得了4300萬美元的融資,三星也在2013年9月推出了智能手表Galaxy Gear。而同年9月,智器的智能手表ZWatch也正式發布,“當時團隊是一種非常饑餓的狀態,想抓住這個風口,希望在市場上搶到一大塊肉。”黃汪說,ZWatch確實不負眾望,華恒電子的財務狀況有了一定的好轉。

          而讓黃汪真正來到命運轉折點的是與小米和雷軍接觸。

          2013年底,小米開啟了生態鏈計劃,雷軍定下了5年內投資100家生態鏈企業的目標。有一次小米生態鏈產品總監孫鵬到安徽合肥出差,借著同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友的關系,孫鵬便到華恒電子體驗了黃汪做的ZWatch,“他回去戴了幾天,給雷總也戴了。雷總覺得還行,然后就約去聊聊。”黃汪說,兩個多月后,雙方就敲定了投資,共同成立了華米科技。

          在2014年上半年里,黃汪幾乎每天跑去小米上班,甚至專門占了一個辦公位,以致于華恒電子員工經常問黃汪公司是不是被小米收購了。在黃汪看來,做小米手環是公司的最后一個機會,“小米手環如果賣不好,公司就倒閉了。”后來黃汪把華恒電子做平板電腦的研發、售后、商務等團隊也逐漸轉到了華米。

          2014年7月,華米和小米共同推出了小米手環1代,這款手環擁有手機解鎖、監測運動量和睡眠質量、智能鬧鐘、IP67級防水等功能,不僅可超長待機30天,79元的售價更讓整個可穿戴設備市場震動。

          在當年8月量產銷售后,小米手環銷量短短3個多月就突破了100萬;2015年9月,小米手環出貨量已達1000萬枚,單月出貨量達150萬。根據IDC的數據,2015年第一季度小米占據24.6%的全球可穿戴設備市場份額,在Fitbit之后排名第二;而從2017年第一季度開始,小米已經連續三個季度超越Fitbit和蘋果在全球可穿戴設備市場位居第一。

          小米是解藥也可能成桎梏 超八成營收來自小米產品

          華米科技借助小米實現了迅速增長和壯大,不僅體現在設備出貨量上,更在不錯的財務數據上。



          華米IPO招股書披露的數據顯示,華米科技2016年全年營收為15.56億元(2.33億美元),凈利潤為2394.6萬元(約359.9萬美元);2017年前三季營收為12.96億元(約1.94億美元),凈利潤為9537.8萬元(約1433.5萬美元);截至2017年11月30日前兩個月,華米科技的營收為4.77億元(約合7160萬美元),凈利潤為5220萬元(約合790萬美元)。

          而作為對比的是,智能手表鼻祖Pebble日前宣告終止,可穿戴設備第一股Fitbit也面臨著虧損煩惱。

          不過對小米的依賴也為華米科技帶來了隱憂。



          根據招股書披露的數據,2015年、2016年和2017年前三個季度,小米產品為華米科技貢獻的收入分別為8.7億元、14.34億元和10.68億元,占到華米科技同期收入的97.1%、92.1% 和82.4%。

          實際上,黃汪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2015年9月華米就在小米產品之外推出了旗下自主品牌Amazfit,并先后發布了自主品牌的手環、手表等產品,同時華米科技自主品牌的產品定價相比小米產品高出數倍,然而截至2017年前三個季度,華米自主品牌產品帶來了收入只占比17.6%。

          對于自主品牌和小米品牌在影響力上的差距,黃汪此前在接受新浪科技采訪時認為,這在主觀上并不難接受,“一個新品牌建設,肯定不是一朝一夕的。如果不啟動去做,永遠沒有第一步,就永遠也實現不了。獨立品牌需要持續投入、持續建設,而不是指望一夜成名。”

          毛利更高的自主品牌產品也為華米科技帶來了更多利潤,比如2015年華米科技凈虧損3785.3萬元,2016年前三季度仍舊虧損1904.5萬元,而2016年全年實現扭虧為盈,并在2017年前三季度和截至2017年11月30日前兩個月實現大幅盈利。

          華米科技難題:如何平衡小米和自有產品

          對于外界對華米科技推出自有品牌是去小米化的猜測,黃汪曾向新浪科技解釋稱,華米團隊從自我認知上來說就是一個獨立的創業公司,而不是變成一個ODM公司。“從跟雷總、德哥(小米生態鏈負責人劉德)的交流上來說,大家是相互認同的,華米是一個獨立的創業公司。ODM公司這個模式會導致團隊的不認同,團隊做事情的方式方法跟做品牌方式方法不一樣。你要做品牌就要做渠道,要做渠道就要做售后。這一整套邏輯是連通的,在這個過程中需要鍛煉團隊,要完善公司其他方面的能力。”

          實際上,黃汪很早就為團隊的獨立性做了準備。

          2014年下半年,在小米手環熱銷之后,華米科技迅速成立了北京公司,補齊了整個媒體PR團隊和會展營銷團隊,一年多時間將北京公司擴充到了100多人。“你得想,雖然看起來你很強,但是有很多東西都是小米幫你的。渠道、PR、甚至供應鏈,都是小米幫你的。那你作為一家創業公司,不應該趕緊趁最好的時候補齊嗎?那時候人最希望加入你。”

          黃汪在2016年聲稱的3-5年內IPO的計劃也提前到了2018年進行。

          不過華米科技在自有品牌和渠道等方面的精力投入還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小米產品的發布節奏。

          自2017年2月推出小米體脂秤之后,華米科技連續推出了多款自有品牌的手環、手表等產品,并在可穿戴產品之外開始涉足更多品類,比如2017年投資了深圳云頂科技,推出了名為歐可林(Oclean)的電動牙刷,甚至還發布了一款運動速干T恤。這與小米生態鏈的思路有著幾分相似。



          在自有品牌產品不斷豐富的同時,華米在2017年推出的小米產品屈指可數。更需要注意的是,新浪科技根據IDC報告整理的數據來看,小米可穿戴產品出貨量在2017年的增長率水平大幅下降,其中第一季度和第三季度甚至出現了同比下滑的危險信號。

          華米科技在招股書中披露的面臨的風險信息中表示,2017年10月華米與小米簽訂了商業合作協議和戰略合作協議,該協議將于2020年10月到期,而小米可以在以下情況下提前終止協議:1)如果華米未能在小米和華米共同同意的時間期限內向市場交付產品,或者產品未能滿足小米的要求;2)華米產品的退貨率連續3個月達到2%或更高,或者嚴重的質量問題導致大規模的產品召回;3)任何一年小米可穿戴產品的銷售同比下降20%或更高,或是連續兩年未能實現至少20%的同比增長率。

          小米生態鏈體系將迎新考驗

          實際上,華米科技與小米生態鏈之間的問題并不是個例。

          以2016年8月掛牌新三板的小米生態鏈企業青米科技為例,其2015年獲得小米投資,主要負責小米插線板、USB電源適配器等產品的設計生產。2015年3月,青米科技與小米生態鏈推出了歷時15個月聯手打造的首款產品——小米插線板,定價49元。同年米粉節首發銷售當天便售出24.7萬只,隨后不到3個月銷量破100萬支,推出兩年之后,總銷量達到了750萬只。

          在實現銷量大漲的同時,青米科技也逐漸意識到在品牌和渠道上對小米的依賴過于嚴重。2016年,青米科技開始推出自有品牌的青米插線板和USB適配器等產品,同時在小米之外開拓拓展客戶,降低對小米的依賴;2017年5月,青米科技還收購了從事插座生產和銷售的天津突破電氣技術有限公司,一方面具備了一定的自主生產能力,另一方面也承接了突破電氣的銷售渠道,比如線下的沃爾瑪、歐尚等商超賣場,京東、天貓、淘寶的線上渠道,以及經銷商渠道等。

          不過根據青米科技財報披露的數據,青米科技通過小米科技渠道(包括小米商城、京東/天貓小米旗艦店等)銷售的插線板和數據線產品占到總銷量的比例一直高居不下,從起初的超過99%,到2016年上半年降低至超80%,不過2016年上半年青米科技凈利潤出現了同比28.81%的下滑,到2017年上半年這一比例再次增至90%以上。

          小米生態鏈公司對小米的心態無疑是復雜的,而小米對生態鏈公司也采取了不同的策略。

          在小米生態鏈公司達到89家時,小米生態鏈負責人劉德曾在接受新浪科技采訪時講述了小米在生態鏈打法上的變化。

          比如在生態鏈企業的管理上,小米在投資的前兩年會與被投企業簽署排他協議,每個領域投資一家都會承諾兩年內不再投第二家。但兩年后再投資的就不會再簽排他協議,“因為我們發現排他協議有集中力量打大仗的好處,但也有不好的地方。一旦有排他以后,就影響了這家公司的競爭積極性。”

          他舉例稱,之前小米把行車記錄儀領域給了一家生態鏈公司,但是這家公司兩年沒有出來產品,這就導致小米在兩年里沒有進入行車記錄儀這個領域。

          劉德提到的這家公司為小蟻科技,2014年10月小米曾和小蟻科技聯合推出了小蟻智能攝像機,然而小米同時在這個領域又投資了幾家生態鏈公司,比如2016年7月推出的米家小白攝像機出自創米科技,2017年3月推出的米家行車記錄儀出自板牙科技。隨后更有米粉發現,小蟻科技的多款產品被小米下架。

          2017年3月,小蟻科技在官微發布聲明稱,小米一直是小蟻的股東,從投資以來從未撤資。并稱2017年會有更多品類的產品在小米銷售。

          然而,目前小米銷售的只有一款小蟻科技的微單產品,智能攝像機和行車記錄儀等品類產品皆為其它小米生態鏈公司生產。新浪科技查詢工商資料得知,上海小蟻科技有限公司的投資人(股權)變更信息中,小米聯合創始人、戰略副總裁黃江吉已在2017年8月退出,順為資本在2017年12月退出,小蟻科技的企業類型也在2017年12月從中外合資變更為港澳臺法人獨資,不過小米生態鏈負責人劉德目前仍舊擔任小蟻科技董事。

          黃汪曾說,雖然小米生態鏈是一個大家庭,但從心態上來說,自己一直讓整個團隊,特別是核心團隊,永遠把華米當做一個孤獨的創業公司來看待。“如果你覺得什么都靠小米的話,你反而靠不上。一個創業公司,最后還是得靠自己的,各方面能力的齊全,才具備著未來發展的基礎。”但他又強調,生態鏈公司要學習小米的模式,同時利用好股東小米的資源。

          黃汪的這段話無疑反映了眾多小米生態鏈企業對小米的既依賴又游離的復雜心態。在小米生態鏈的打法中,此前一直注重投資+孵化的模式,堅持持股而不控股,這被視為既能保持與小米的合作關系,又能激勵生態鏈公司沖鋒陷陣。然而,隨著更多類似華米科技、青米科技、小蟻科技等生態鏈公司發展壯大后謀求獨立性,雷軍和劉德面臨的將是一場人性與管理的雙重考驗。



        關鍵詞: 華米 小米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邵阳市| 芮城县| 岱山县| 芷江| 禄劝| 洛浦县| 三台县| 东阳市| 志丹县| 包头市| 汝城县| 福贡县| 阳原县| 苏尼特左旗| 清苑县| 登封市| 平和县| 徐州市| 定兴县| 唐山市| 新乐市| 甘洛县| 施甸县| 电白县| 卢湾区| 公主岭市| 高平市| 丁青县| 什邡市| 磐安县| 隆安县| 顺义区| 潮州市| 肥乡县| 仁化县| 蒲城县| 锦州市| 成武县| 田阳县| 武冈市| 鄄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