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向高通發難:生產iphone不再支付專利授權費用
從2017年1月蘋果突然發難開始,高通與蘋果的專利之爭,就一直在刷屏。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708/363434.htm蘋果挑起事端原因簡單:希望以后生產iphone不用再向高通支付專利授權費用,以此來緩解利潤占比下降的壓力——在手機行業中,蘋果一家攫取利潤占比曾經高達90%以上,但從2017年以來,開始持續下降,現在約為八成左右。
導致蘋果利潤率占比下降的根本原因在于iphone創新乏力,給華為、OPPO、vivo等中國手機企業崛起的機會,iphone自己的溢價空間也被壓縮。為突破利潤天花板,尋找利潤新增長點,蘋果不得不采用其他手段來擴張利潤來源,其中較為著名的兩手,一是向騰訊微信打賞抽取三成提成;二是向高通發起訴訟,要求停止繳納專利授權費用。
蘋果一方面起訴高通,一方面直接要求iphone代工企業停止向高通繳納專利授權費用。高通執行副總裁兼總法律顧問唐納德·羅森博格在接受法治周末記者采訪時稱,iphone代工廠一直在支付高通專利費,但今年突然決定不付了,然而代工廠自己都承認,與高通的授權協議仍在有效期內;與此同時,這家代工企業為其他品牌代工的手機產品仍然在支付高通專利費用——代工廠也承認合同的有效性,但在蘋果指示下拒絕支付。
這種自相矛盾的作法本身就說明即使是蘋果iphone代工廠都認可高通的專利授權許可模式,現在停止繳納這筆費用,是蘋果授意行為,代工企業自己并不認同——在生產iphone上,代工廠處于弱勢,要聽蘋果擺布。
自2007年面世以來,iphone就成為一個巨大的吸金磁場,為蘋果帶來滾滾紅利。迄今為止,iPhone的銷量已超過12億部,共計實現利潤3210.2億美元,約2.157萬億元人民幣。憑借iphone,蘋果一舉成為全球最賺錢的科技公司,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企業——目前蘋果市值已經接近8000億美元,從而使包括三星在內的其他手機企業淪為配角。
蘋果的成功,是靠創新驅動。如果不是由于iphone問世給手機行業帶來的顛覆性創新變化,蘋果也難有今天。但iphone問世轉眼十周年了,現在的iphone與當年的第一代iphone相比,并沒有讓人眼前一亮的革命性創新技術,導致消費者審美疲勞的出現。為維持高額利潤,蘋果不得不通過對微信打賞抽取提成,停止繳納高通專利授權費用等損害其他合作伙伴利益的方式來實現自己的目的。
高通專利授權費用該不該交?
高通是一家高科技企業,主要面向無線通訊和無線數字技術領域,為產業鏈合作伙伴提供芯片及系統解決方案和專利授權許可服務,以創新研發著稱。在通訊行業,許多系統性、基礎性的研發工作,基本上由高通來完成。換句話來說,高通完成了通訊大廈的地基和鋼結構工程。
高通的主要業務一直比較固定:一是芯片研發,主要向手機、平板電腦、路由器和系統制造廠家提供芯片解決方案;二是專利授權許可,尤其是向手機制造企業收取專利授權許可費用。
屬于產品形態的芯片提供模式,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在生意上都很好理解。但專利授權許可模式,卻飽受業界質疑,被認為是高通躺在專利庫上“坐享其成,不勞而獲”。由于iphone銷量巨大,由于覺得自己每年繳納的專利費用太多,為追求利潤最大化,蘋果開始跳出來反對這種商業模式。
表面看,確實如此:全球一年要產銷十億部以上的智能手機,而這些手機每款都要向高通支付專利費用。或許手機企業都在盤算:如果不用繳納這筆費用,一年該可以多賺多少錢啊!蘋果則是這種想法的倡導者和實施者。
但這只是硬幣的一面。設想一下,如果沒有高通所做的大量的基礎性、系統性的研發創新,今天的手機能有這么便捷、這么多功能嗎?如此看來,坐享其成的,并不是高通,而是通訊行業鏈上的企業。
當然,包括蘋果、三星在內的其他手機企業也在不斷進行自主創新。但這些創新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進行的。高通已經把基礎性的工作做好了,其他企業的創新研發只是在地基和鋼結構上添磚加瓦。高通是不生產手機的,如果沒有高通技術專利支撐,每個手機企業都要做基礎性研發創新,既不現實,也不可能。現在都講產業鏈分工,高通所做的,也是一個分工。其他手機企業使用高通專利生產手機賺錢了,向高通支付專利費用,是不是分內之事,名正言順?
高通專利到底對手機制造企業到底有多重要?唐納德·羅森博格告訴記者,蘋果有兩款代表性產品就能很好地說明問題。一個是蘋果的ipod,一個是蘋果的iphone。從功能上看,兩者主要差異是在通信功能上,一個有通信功能,一個沒有通信功能。有沒有通信功能,拉開了兩個產品在價格上的巨大差別。沒有通信功能的ipod,均價約300美元;有通信功能的iphone,均價約為600美元。換句話來說,通信功能讓蘋果產品價格翻番。這就是高通專利對手機企業的作用和意義。蘋果要不要向高通繳納專利授權費用,答案已經擺在那里。
高通市場副總裁Pete Lancia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高通通過廣泛授權形式與業界其他公司一起分享創新技術和成果,推動行業快速發展,實現共同繁榮。如果蘋果不遵循游戲規則,最終傷害的只能是知識產權系統。
專利背后:一路辛苦一路歌
從智能手機誕生到現在,全球已經產銷了86億部,每部手機如果沒有高通的專利技術,則談不上“智能”,高通擁有的成千上萬專利支撐著手機數據傳輸越來越快的速度,支撐著手機越來越豐富多樣的功能體系。
高通聯合創始人艾文·馬克·雅各布告訴記者,在搭建CDMA系統之初,其商業可能性飽受質疑。為說服客戶相信高通設想能夠實現,高通曾經什么都做,包括手機、系統設備等。1999年,為更專注于芯片和軟件開發,高通將手機和設備業務出售,并成功推出了使用數據傳輸替代以前語音傳輸的CMDA。4G時代通行的CDMA2000、WCDMA、TD-SCDMA三種制式都是由CDMA演化而來;通信技術向5G演進,也不是重起爐灶,而是繼續向前進化。在不斷發展過程中,逐漸演化出高通兩種業務模式,即芯片和專利授權。
基礎性、系統化的專利技術組成高通專利庫,成為其專利授權許可的根本。如果沒有高通專利技術,目前智能手機廣泛應用的數據傳輸、拍攝、輔助全球定位等功能都將無法實現。或許我們看到的只是高通巨量專利數據以及為這些專利為高通帶來的巨大紅利,而選擇性地忽略了高通每項技術專利的來之不易。
目前世界上還沒有哪家企業像高通這樣在創新研發上不惜血本地投入,高通把稅前年營業收入的20%投入到科學研發之中。迄今為止,高通已在研發上共計投入了470億美元。這種投入,也讓產業生態鏈上的其他企業獲益頗豐,免去了研發創新之苦。
即使是高通,其實,每項技術的問世都不容易。高通工程技術高級副總裁馬德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技術研發背后不可控的因素和風險太多,非常人所能想象和理解。即使技術被攻克,并不代表效益馬上就來。在高通成千上萬技術中,并非件件都能馬上派上用場,創造價值。這也意味著,在高通研發出來的技術中,有很多都費力不討好,但又必須得做,必須得投入,因為“沒有人能肯定該技術將來會不會派上用場”。
馬德嘉稱,一些企業也很重視研發創新,但不夠開放,他們把專利技術成果作為企業核心競爭力保密保護起來,只歸自己所有,為自己所用。但高通選擇了更為開放的專利授權模式來實現與業界合作伙伴共同分享,借此推動行業發展,實現共同繁榮。
這種商業模式注定了是一條不同尋常的路,但開弓沒有回頭箭,無論是已退休的聯合創始人雅各布先生,還是目前高通現任高層,在接受采訪時都不約而同地表示,高通將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記者了解到,目前高通專利授權模式已經被廣泛認可和接受。雅各布先生稱,創業之初,高通期待將來有25至30家企業能跟高通合作,事實上現在跟高通開展專利授權許可的企業已經高達幾百余家,涵蓋了目前活躍于通信領域和互聯網領域的幾乎所有大企業。中國企業亦是獲益眾多,中興、華為、OPPO、VIVO、小米等都是高通的業務合作伙伴,在與高通的合作中實現了快速成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