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網絡與存儲 > 業界動態 > 回顧美日DRAM芯片之爭

        回顧美日DRAM芯片之爭

        作者: 時間:2017-07-31 來源:觀察網 收藏
        編者按:盛極而衰是自然規律,商業領域也是這樣。

          躍居世界第一大生產國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707/362391.htm

          1977年,全球的個人電腦出貨量總計大約4.8萬臺。到1978年已經暴增至20萬臺,市場規模大約5億美元。其中美國Radio Shack公司(電器連鎖零售店)出售的Tandy TRS-80電腦銷量約10萬臺,均價600美元,銷售額6000美元,采用蓋茨新開發的操作系統,CPU則是從英特爾辭職的前首席設計師費金,研制的Zilog—Z80。

          蘋果公司的Apple II銷量達到2萬臺,平均單價1500美元,屬于高端貨,年銷售額約3000萬美元。個人電腦市場的高速增長,對內存產生了大量需求。這給日本廠商帶來了出口機會。

          做出口貿易的都知道,出口貨不但價錢便宜,質量還要好。而在當時,美國人一般認為日本貨質量低劣,遠遠比不上美國貨。但是實際的結果令人大跌眼鏡。

          1980年,美國惠普公司公布內存采購情況。對競標的3家日本公司和3家美國公司的16K DRAM芯片,質量檢驗結果顯示:美國最好DRAM公司的芯片不合格率,比日本最差DRAM公司的芯片不合格率,高出整整6倍。雖然惠普礙于情面,沒有點出這些公司的名字。

          但人們很快知道了,三家美國公司是英特爾、德州儀器和莫斯泰克,三家日本公司是NEC、日立和富士通。日立公司為了拿到訂單,甚至在給銷售部門的指示上明確要求,要比美國公司的價格低10%。

          質量好,價格低,量又足,日本DRAM內存在美國迅速崛起。1982年,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DRAM生產國。這一年3月,日本NEC的九州工廠,DRAM月產量為1000萬塊(約1萬片晶圓)。到了10月,月產量暴增至1900萬塊。其產量之大,成品率之高(良率超過80%),質量之好,使得美國企業望塵莫及。

          與產量相伴的是,原來價格虛高的DRAM內存模塊,價格暴降了90%。一顆兩年前還賣100美元的64K DRAM存儲芯片,現在只要5美元就能買到了,日本廠商還能賺錢。美國企業由于芯片成品率低,根本無法與日本競爭,因此陷入困境。

          1982年,美國50家半導體企業秘密結成技術共享聯盟,避免資金人力重復投資。可是這些合作項目剛剛啟動,就傳來了壞消息。美國剛剛研制出256K DRAM內存,而日本富士通、日立的256K DRAM已經批量上市。

          1983年間,銷售256K內存的公司中,除了富士通、日立、三菱、NEC、之外,只有一家摩托羅拉是美國公司。光是NEC九州工廠的256K DRAM月產量,就高達300萬塊。

          日本廠商開出的海量產能,導致這一年DRAM價格暴跌了70%。內存價格暴跌,使得正在跟進投資更新技術設備的美國企業,普遍陷入巨額虧損狀態。難以承受虧損的美國企業,紛紛退出DRAM市場,又進一步加強了日本廠商的優勢地位。


        美日DRAM芯片之爭

          1978年3月15日,日本朝日新聞,報道垂井康夫擔任所長的VLSI技術研究所,研制成功電子束掃描裝置。

          美國廠商節節敗退

          1984年,日本DRAM產業進入技術爆發期。通產省電子所研制成功1M DRAM,三菱甚至公開展出4M DRAM的關鍵技術。日立生產的DRAM內存,已經開始采用1.5微米生產工藝。

          電氣綜合研究所,則投資200億日元,建造超凈工作間。在這種超凈廠房內,每一立方米的凈化空氣中,直徑0.1微米的顆粒,不能超過350個。只有在這種條件下才能制備1M、4M容量的DRAM存儲器。與此同時,研制出直徑8英寸(200mm)級的,世界最大直徑硅晶圓棒。到1986年,光是東芝一家,每月1M DRAM的產量就超過100萬塊。

          日本企業大量投資形成的產業優勢,導致日本半導體對美國出口額,從1979年的4400萬美元,暴增至1984年的23億美元。五年間暴增52倍!而同時期,美國對日本出口的半導體,僅僅只增長了2倍。美國公司失去產品競爭力的后果,便是越想追趕越要投資,越投資虧損越大,陷入惡性循環。

          以英特爾為例,本來到1978年前后,英特爾在莫斯泰克的猛攻下,已經成為美國DRAM市場的后進角色,美國市場占有率低于20%。但是隨著1980年后,日本DRAM產品大量出口美國,英特爾的日子就過不去下了。

          雖然DRAM產品只占英特爾銷售額的20%,但是為了保住這塊核心業務,公司80%的研發費用投向了DRAM存儲器,明顯是本末倒置。等到英特爾好不容易開發出新DRAM產品,此時日本廠商已經在低價傾銷成品,導致英特爾無利可圖,連研發費用都賺不回來。1984年至1985年間,陷入巨額虧損的英特爾,被迫裁員7200人,仍不能扭轉困局。1985年10月,英特爾向外界宣布退出DRAM市場,關閉生產DRAM的七座工廠。

          1985年,全球半導體產業轉入蕭條,半導體價格大幅度下跌。64K DRAM由1984年的3美元,下降到1985年中旬的0.75美元。同期,256K DRAM由31美元下降到3美元。價格暴跌使美國英特爾、國家半導體等廠商撤出了DRAM市場。

          然而,就在同一年,日本NEC的集成電路銷售額,排名世界第一,企業營業額是二戰前的三百多倍,一舉超越長期是行業龍頭的美國德州儀器公司。憑借VLSI項目的成功,日本企業一舉占據了64K、128K、256K和1M DRAM市場90%的份額。


        美日DRAM芯片之爭

          1991年6月,日本駐美大使村田良平,與布什政府的美國貿易代表卡拉·安德森·希爾斯,在華盛頓簽署新的五年期《日美半導體協議》。美國希望在1992年底前,能夠在日本半導體市場占據20%的份額。這個協議讓美國企業喘口氣,韓國半導體產業則異軍突起。到1995年底,外國半導體在日本市場占有率超過了30%。希爾斯這個女人非常厲害,中國的很多對美貿易談判,都是以她為對手。

          美國揮出反傾銷大棒

          對此,美國企業認定是日本人傾銷導致了價格暴跌。1985年6月,美國英特爾、AMD等半導體公司聯合起來,相繼指控日本不公正貿易行為。鼓動美國半導體工業協會向政府游說,向國會遞交一份正式的301條款文本,要求美國政府制止日本公司的傾銷行為。1985年10月,美國商務部制定了一項法案,指控日本公司傾銷256K DRAM和1M DRAM。

          隨后,美國商務部與日本通產省,就301條款和反傾銷訴訟進行談判。1986年9月,日本通產省與美國商務部,簽署第一次《美日半導體協議》。根據這項協議,美國暫時停止對日本企業的反傾銷訴訟。

          但作為交換條件,要求日本政府促進日本企業,購買美國生產的半導體,加強政府對價格的監督機制以防止傾銷。并且美國半導體產品,在日本市場占有率,可以放寬到20%。日美半導體協議的簽署,在日美貿易摩擦史上,具有重要意義。標志著美蘇冷戰后期,美國從全力扶植日本經濟,轉向全面打壓日本經濟。

          美國的制裁并沒能立刻遏制日本的技術優勢。1986年,日本NEC開發出世界第一塊4M DRAM。日本NTT則在次年展出了16M DRAM樣品。到1988年,全球20大半導體廠商中,日本占據了11家,美國只有5家。

          而且日本企業包攬了前三名。日本NEC以45.43億美元的營收總額排名世界第一,東芝以43.95億美元排名第二,日立以35億美元排名第三,美國摩托羅拉以30億美元排名第四,德州儀器以27.4億美元排名第五。富士通以26億美元排名第六,英特爾以23.5億美元排名第七。荷蘭飛利浦以17.38億美元排名第10。唯一上榜的韓國三星,以9億美元排名第18位。第20名德國西門子,只有7.84億美元。這一年,日本已經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半導體生產國。

          盛極而衰是自然規律,商業領域也是這樣。1989年日本泡沫經濟破滅,經濟進入停滯階段。進入1990年代,隨著蘇聯解體,美國收割冷戰紅利。在美國刻意遏制下,日本的國際競爭力迅速衰退,其半導體的全球份額迅速滑落至50%,2000年后更是下降到20%左右。如此潰于一旦的急速墜落,讓世界震驚并疑惑,究竟發生了什么。



        關鍵詞: DRAM 東芝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北县| 石狮市| 乌拉特前旗| 项城市| 宜良县| 河间市| 孝昌县| 屯留县| 响水县| 合山市| 岳池县| 昭通市| 雷州市| 九江市| 花垣县| 万年县| 修武县| 枣庄市| 富阳市| 开原市| 报价| 开平市| 大同县| 疏勒县| 罗定市| 莱州市| 健康| 井冈山市| 陇西县| 岱山县| 凯里市| 绥芬河市| 两当县| 教育| 丰镇市| 黎川县| 中牟县| 高唐县| 平昌县| 金塔县| 临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