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網絡與存儲 > 業界動態 > 回顧美日DRAM芯片之爭

        回顧美日DRAM芯片之爭

        作者: 時間:2017-07-31 來源:觀察網 收藏
        編者按:盛極而衰是自然規律,商業領域也是這樣。

          1973年石油危機爆發后,歐美經濟停滯,電腦需求放緩,影響了半導體產業。而英特爾在存儲芯片領域的份額也快速下降。因為他們引來了競爭對手,主要有德州儀器(TI)、莫斯泰克(Mostek)和日本NEC。而日本電子企業、汽車企業的兇猛攻勢,最終引爆了美日兩國的經濟戰爭。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707/362391.htm
        美日DRAM芯片之爭

          1931年,美國IBM公司生產的KeyPunch 031型打孔卡數據記錄裝置。打孔卡(霍列瑞斯式卡)利用卡紙上打孔來記錄信息。1928年,IBM推出新版打孔卡,這種卡采用長方孔,共有80列。1932年IBM發明了磁鼓存儲。但是直到1950年代,打孔卡機銷量巨大,依然占據IBM公司凈利潤的30%。1952年IBM推出磁帶式數據存儲器,后來發展出磁盤式機械硬盤。1956年IBM購買王安的磁芯存儲器專利,1966年開發出晶體管內存技術。照片拍攝自IBM博物館。

          美國電子產業孵化期

          現代計算機械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1830年代,英國人巴貝奇研制的機械式數據分析機。該機采用在硬紙卡片上打孔的方式輸入數據,相當于只讀存儲器,容量只有可憐的675個字節(1K=1024字節),也就是記錄差不多六百多個字母的數據符號。穿孔卡片在19世紀后期用于政府人口統計等領域。美國IBM公司最早就是靠生產打孔卡數據機起家。到1930年代,IBM公司希望用新技術來取代打孔卡,便投資研制磁性數據記錄裝置。

          1932年,美國IBM公司的奧地利裔工程師古斯塔夫·陶斯切克(Gustav Tauschek),發明了第一種被廣泛使用的計算機存儲器,稱為“磁鼓存儲器”,采用電磁感應原理進行數據記錄。磁鼓非常笨重,像個兩三米長的巨型滾筒,內部安裝磁性介質的高速旋轉圓筒(每分鐘1萬轉),和一排固定讀/寫磁頭,用來讀取、寫出數據。雖然塊頭挺大,但磁鼓的存儲容量也只有幾K而已,售價卻極其昂貴。

          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陸軍為了提高火炮彈道計算速度,出資研制電子計算機。1946年2月,世界第一臺大型電子計算機ENIAC,在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這臺重達30噸的計算機,最初采用埃克特(J.P.Eckert)設計的水銀延遲線存儲器,容量約17K。但是該機并不具備存儲程序的能力,程序要通過外接電路板輸入。對于每種類型的題目,都要設計相應的外接插板,要改變程序必須切換相應的電路板,因此操作起來非常麻煩。直到1954年在該機加裝了磁鼓存儲器。

          美國早期電子工業發展,主要依靠軍事工業項目投資。而且為了爭奪軍費預算,三大軍種相互攀比。1947年,剛剛成立的美國空軍,便花費巨資,以每年100萬美元的巨額預算(ENIAC的總經費才10萬美元),資助麻省理工學院林肯實驗室,研制旋風(Whirlwind)計算機,用于飛行模擬器訓練。由于處理飛機穩定性需要運算2000條以上指令,而傳統的串行計算機,只能對指令逐一執行,速度很慢。麻省研究人員因此改用并行運算結構。1951年4月問世的旋風計算機,也因此成為世界第一臺具備程序存儲功能的并行計算機。旋風采用新發明的陰極射線管磁芯存儲器作為內存,速度提高2倍。

          1949年,麻省理工學院主持研制旋風計算機的福里斯特教授(Jay Forrester),提出磁芯存儲器設想。但是,磁芯存儲器的專利擁有者,卻是個中國人。當時,在哈佛大學計算機實驗室工作的王安博士(上海人,公派留學生),研制出了磁芯存儲器,并于1949年10月申請專利。

          1951年,王安離開哈佛大學,以僅有的600美元,創辦了名為王安實驗室的電腦公司,開始出售磁芯存儲器,單價4美元一個。王安的生意并不好,但嗅覺敏銳的IBM公司聞風而來,邀請他擔任技術顧問,并購買磁芯器件。到1956年,王安將磁芯存儲器的專利權,以50萬美元賣給IBM公司。王安電腦公司由此擴張為美國電腦巨頭之一,直至1992年破產。

          磁芯存儲器是繼磁鼓之后,現代計算機存儲器發展的第二個里程碑。直至1970年代初,世界90%以上的電腦,還在采用磁芯存儲器,其后被英特爾批量生產的半導體晶體管內存取代。DRAM內存能夠問世,主要是基于半導體晶體管和集成電路技術。

        美日DRAM芯片之爭

          1959年2月,美國德州儀器(TI)工程師杰克·基爾比(Jack Kilby),制成世界第一塊集成電路。在資本力量推動下,集成電路產業迅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并形成了以萬億美元計算的龐大產業鏈體系。

          仙童與德州儀器的戰爭

          1947年12月,美國新澤西州貝爾實驗室,研制出世界第一個鍺晶體管。到1955年,高純硅的工業提煉技術已成熟,可以用來替代昂貴的鍺材料。1956年,為了實現晶體管商用化,威廉·肖克利博士(生于英國)離開貝爾實驗室,回到家鄉——加州圣克拉拉,創建半導體實驗室。

          恐怕連他自己也想不到,半個世紀后,他那個兒時的家鄉,會成為名震世界的“加州硅谷”,并從他的實驗室里,走出了仙童、英特爾、AMD、國家半導體(NS),等一大批美國電子巨頭,燒起了硅谷戰火。而在當時,硅谷只有一家名叫惠普的小公司。

          1956年,肖克利因參與發明晶體管,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然而到了1957年,因為難以忍受肖克利的粗暴脾氣,諾伊斯、摩爾等八名技術精英,離開了肖克利實驗室;在仙童照相器材公司老板的投資下,獲得3600美元創業基金,租了一間小屋,創建了仙童半導體(Fairchild)公司。

          仙童創業初期主要研制臺面型雙擴散晶體管,用硅來取代成本昂貴的鍺材料。1958年1月,IBM公司給仙童下了第一張訂單,以150美元訂購100個新研制的硅晶體管。憑借硅晶體管的成本性能優勢,到1958年底,仙童公司已經擁有50萬美元銷售額和100名員工。

          IBM向仙童訂購硅晶體管,主要是由于北美人航空公司中標的XB-70戰略轟炸機,IBM為導航計算機采購高壓硅晶體管。IBM希望與仙童簽訂1-3年的長期軍事供貨合同。除此之外,仙童的硅晶體管,還可用于民兵(Minuteman)洲際彈道導彈的導航控制計算機。巨額軍工訂單,是美國電子巨頭發展的重要資金來源。

          1959年2月,美國老牌電子巨頭德州儀器(TI),開發出集成電路。工程師杰克·基爾比(Jack Kilby),為了解決將大量孤立的電子器件,整合成電路的困難,于是構思出集成電路。他在一塊半個回形針大小的,銀色半導體鍺襯底上,用幾根零亂的黃金膜導線,將1只晶體管、4只電阻、3只電容等分立元件焊接在一起,制成世界上第一片集成電路。

          但是,這種焊接方法難以投入工業批量生產。仙童公司聞訊后,創始人諾依斯提出:可以用蒸發沉積金屬的方法,取代焊接導線,用于批量制造集成電路。1959年7月仙童申請了集成電路專利。而為了爭奪集成電路發明權,德州儀器與仙童開始了曠日持久的爭執。雙方在集成電路產品上,也是競爭對手。(2000年基爾比拿到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美日DRAM芯片之爭

          1960年,美國仙童公司半導體工廠的擴散區。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關鍵詞: DRAM 東芝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芦溪县| 嘉定区| 盱眙县| 双峰县| 绥棱县| 精河县| 三台县| 鄂托克旗| 三门峡市| 正安县| 禄劝| 宝清县| 绥化市| 永春县| 长乐市| 平阴县| 岳阳市| 仪陇县| 郴州市| 卫辉市| 宜黄县| 顺平县| 瓮安县| 忻城县| 旌德县| 黔南| 浏阳市| 黄骅市| 恩施市| 忻州市| 中方县| 广河县| 长兴县| 三门峡市| 金平| 乌拉特后旗| 梓潼县| 临泽县| 阿合奇县| 双江| 尚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