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松果處理器正式發布 知乎網友如何評價?
知乎網友: 只是為了和半導體廠商談判增加籌碼而已。首先BP它會面臨著巨大的技術壁壘,當然它可以放棄。但是如果放棄BP,那么剩下的就是盒子,電視,平板。這個可以搞啊,拿到授權自己找fab。現在中國不是要搞fab嗎?好了,問題來了。你們這些高端人才肯定不會買,那誰買呢?然后再看看中國的市場布局,各個細分市場的飽和狀態。農村?你要說小米不懂中國,誰懂?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703/344699.htm知乎網友陳志博:如果連嘗試都不敢,怎會有大成功?誰不是從呱呱墜地開始,不往前邁出那一步,你永遠都是失敗者。(研發)務實、不驕不躁,勇于嘗試這就是小米之于其他廠商的優勢,雷軍說過:“我一開始并沒有想著辦一家大公司。”放下包袱,大不了重頭再來!依然是一條好漢
知乎網友鎮山河:小米做芯片成功的話,估計估值翻倍,個人態度偏向于樂觀,希望小米能成功,一開始和聯芯合作,從低端開始。
知乎網友明月心堂:我覺得這是大趨勢,畢竟競爭下去剩下的就那么幾家,要是手里沒點絕活怎么混?再說miui要想再進一步,就需要從底層優化!
雷軍昨天下午發了一條微博,評論里有網友說“希望能和麒麟芯片有得一拼,而不是別人調侃的九死一生”。也有網友給出了這樣的鼓勵“踏出了這一步,需要很大的勇氣和決心,先不管和其他芯片如何,自主研發生產就值得我們大家去支持。國產加油,小米加油!”

那么小米的第一款芯片,到底有哪些是值得大家期待的呢?
雷軍認為小米的優勢在于擁有自己的芯片研發團隊,具備10多年手機及芯片行業經驗,具備不錯的出貨量。以下為松果芯片的研發歷程:
2015年7月26日,小米完成了芯片硬件設計,第一次流片;
2015年9月19日,完成了芯片樣本的回片;
2015年9月24日,小米松果芯片完成了首次通話;
2015年9月26日,小米松果芯片首次點亮屏幕。
小米首款松果自研手機芯片命名為澎湃S1,經過28個月的時間從立項到量產。澎湃S1定位在中高端新品領域,同時注重性能和功耗的平衡。

澎湃S1采用八核64位處理器,擁有28nm工藝制程,包含四個2.2GHz主頻A53內核以及四個1.4GHz主頻A53內核,GPU為四核Mali-T860。由于同時加入了圖像壓縮技術,可以減少內存帶寬占用。
澎湃S1還采用了32位高性能語音DSP,支持VoLTE通話以及雙麥克風降噪。通過14位雙核ISP處理器增加圖像處理能力,支持雙重降噪優化來增加夜景畫質。
調制解調器方面,雷軍坦言這是松果芯片的難點所在。澎湃S1采用可升級的基帶,Modem可編程,通過OTA進行升級。可升級的基帶主要面向高清語音通話、偽基站以及高鐵模式,同時也具備芯片級安全保護。
發布會現場雷軍給出數據,澎湃S1在安兔兔6.0整機的跑分為64817分,超過了高通驍龍625以及聯發科P20處理器的跑分。
自主芯片對于小米來說意味著什么?
盡管性能只能算中端水平,但對于現在的小米來說,選擇制造和研發這樣一款處理器是權衡成本和產品線的最好選擇。
首先在眾多芯片制程中,28nm 制程是目前國產半導體廠商最為成熟的生產方案之一,可以做到短時間內大量出片,從而保證使用這類處理器的中低端手機的大量出貨。另一方面,從生產成本來看,28nm 的生產成本對比目前旗艦級芯片使用的 14nm 或 16nm 制程來說完全不在一個量級,據悉 28nm 芯片的光罩成本只要 600 萬美元左右,而 14、16nm的成本大概需要 3 億美元左右。
目前由于市面上主流處理器基本還都在使用 14nm 和 16nm 制程,所以這也就意味著供應鏈的緊張,小米作為芯片生產領域的新入局者,很難搶到大量的產能,那么對于自己縮短供貨時間,壓低成本來說就毫無益處,所以選擇 28nm 制程芯片無論從成本、產能、良率上,都能夠滿足小米在中低端機型上的使用需求。
畢竟芯片供應量不足,對于小米這樣出貨量極大的手機廠商來說基本上是毀滅性的。2016 年初的小米 5,被突如其來的樂視截胡了高通處理器后,面臨了將近 3 個月的產能危機,小米 5 幾乎無貨可賣,這與處理器供應量應該是有直接關系的。
而在當今的手機市場,如果一款產品在發布后短期內不能及時拔高供應量,那么在發布時積累的消費者購買欲望會隨著時間的推遲越來越低,自家的產品也很容易被別家新機搶走銷量。
實際上,小米在紅米 2A 時代,就曾經與聯芯合作,推出基于聯芯 LC1860 的紅米 2A 手機線先行試水。在紅米 2A 的推出過程中,松果團隊參與了 LC1860 的開發與后期調試。
在當年 64 位就已經成為主流的的情況下,雖然聯芯 LC1860 仍是一款 32 位的 A7 架構產品,似乎難以跟上市場的技術發展,但它卻將價格有效控制在 6 美元左右,比起高通和聯發科(最少約15 美金)有巨大的成本優勢,也讓最低僅為 499 元的紅米 2A 仍保有一定的利潤。
2016年手機市場藍綠兩廠的崛起,讓小米意識到線下市場的重要性,然而小米從誕生之初針對“互聯網營銷”所打出的高性價比產品牌,意味著小米在推廣線下時沒有辦法給經銷商留出足夠的利潤余地。
所以如果想進一步發展線下市場,除了繼續用新品試探高端產品市場外,在中低端產品上進一步壓低成本,是實現更多利潤的重要一步。在推出了松果處理器后,在中低端產品線上,小米也贏得了一定與高通、聯發科的議價權,能夠降低自家采購手機芯片的壓力,進一步壓縮成本、提高利潤率。
另一方面,如果小米想要將自己的手機產品進一步進軍國際市場,專利問題是一個極難逾越的障礙,盡管根據 2016 年 ROL 律師事務所最近發布的 2016 年美國專利經濟市場相關報告顯示,2016 年共有 772 個專利資產包出現在出手清單里,共計 11000 個專利。
整個報告的亮點,在于小米首次在買主榜單中出現,而且一下子就排到了第四。但對于小米來說,芯片方面的專利仍是手機無法在很多海外市場開賣的原因,小米選擇和大唐聯芯合作開發 SoC,可以部分解決通訊技術上的專利問題,因為大唐作為 TD SCDMA 技術專利的主要擁有者,通過合作的方式,小米可以繼續拓展自己在專利上的布局。
最后在品牌形象上,自主研發處理器對于小米品牌有一定的提升作用,盡管仍然是購買 ARM 公版設計來研發 SoC,但以“自主研發”作為賣點進行宣傳,又可以激起不少“愛國消費者”的購買意愿。那么,關于小米自研手機芯片,你有什么看法呢,歡迎在留言區評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