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器官芯片未來前景備受關注
不過,雖然這種人體器官的微縮模型,讓人們通過前所未有的方式見證了生物機制和行為,但它并非毫無爭議。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12/341895.htm在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所研究員黃勛看來,目前研究機構并沒有進行任何人體器官芯片方面的應用。他認為這是由于器官芯片只收集了人體的局部器官,并非人體本身,所以還無法取代動物實驗。
裴端卿也不諱言,如果器官芯片有缺陷,例如均一性差,也可能導致研究人員的數據分析困難。
類器官已先行
目前,局限于器官芯片需要微流控等技術的跟進和發展,在我國要實現普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類器官作為一種微器官,雖比器官芯片稍大,但作用和功能卻是類似的。
如今,類似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等機構早已開始了類器官的研究,據該所“類器官模型與腫瘤的靶向治療”研究組組長高棟介紹,類器官就是在體外重建一個器官,如人腦的結構、腎結構等。
“我們從事的是培養類似腫瘤的細胞。從人體內取出一個腫瘤細胞,在體外構建一個三維模型,有三維的結構。”高棟介紹,類器官能夠形成與人體類似的組織形式。“我們要盡可能維持其人體內的特征。類器官的功能比傳統二維細胞器強大很多,是動物實驗的有力補充。”
據介紹,由于類器官仍然是在人造的培養皿環境中發育,所以只能最大程度地維持和體內類似的情況,缺陷是其目前還不能完全模擬包括激素以及代謝等影響人體器官功能的因素。
“現在非常強調精準治療,每個腫瘤病人病情都不同。如何精準?就要把腫瘤取出,培養成類器官,通過試藥,發現各種敏感的藥,用以指導醫生。”高棟介紹,個性化治療是類器官的一大優勢。藥物測試首先要有模型基礎。高棟認為目前核心的也是戰略性的是建立起源于中國癌癥病人的類器官庫,針對中國人進行藥物篩選和個性化醫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