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盡最新最全的大陸晶圓廠產能數據
12寸線大舉擴張中,中芯國際領跑,臺積電、聯電、華力等均有投入;存儲器方面,武漢新芯建成后產能將超過三星、海力士。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11/340808.htm
注:黑色數字代表現有產能(已投產),綠色數字代表在建產能(計劃中)
中芯國際的大舉擴張
11月19日,中芯國際寧波公司正式成立,未來將建3座晶圓廠。這是中芯的最近一次行動,而今年其產能擴張步伐一路走來,讓人目不暇接,具體如下:
10月13日,中芯啟動了上海新12英寸晶圓產線。該生產線預計2017年末竣工,并在2018年正式投產,項目總投資675億元人民幣。這也是中芯國際的第一條14納米生產線;
11月3日,宣布啟動深圳12英寸晶圓生產線專案,中芯深圳將在現有廠區已建好的廠房內啟動新的產線建設,這將是中國華南地區第一條12英寸晶圓生產線。
目前,中芯國際在國內已經擁有3條12英寸晶圓產線,其中北京2條、上海1條。不過,在國內集成電路產業快速發展下,晶圓需求量也快速攀升。

中芯國際啟動此次大幅擴張策略的信心來自哪里呢?首先,中芯國際是國內芯片制造業的領頭羊。其次,中芯國際股價大幅上揚。 再次,中芯國際2020年有望進入全球代工前三。最后,中芯國際的產能擴充效果明顯。 因此,現階段對中芯國際而言,可能擴充產能是提高銷售額的有效方法之一,銷售額的提升將有利于中芯國際的折舊能力提高,可以使其負擔更大的投資。
在全球代工廠中,排在前四位的依然是臺積電、三星、GlobalFoundries和聯電,而中芯國際緊隨其后,排在第5位。前些天,IC Insights發布了2016年全球前20大半導體公司的排名預測,其中聯電排在第20位,處于臨界點,如果中芯國際以目前的勢頭發展下去的話,雖然短時期內還難以排進全球前20強半導體公司,但在代工廠的角逐中,其在短期內超越聯電還是很有希望的。
臺積電南京工廠的擴容能否滿足市場需求?
再來看看全球晶圓制造老大——臺積電TSMC的產能數據情況。
臺積電11月份剛剛發布了2016年10月營收報告:
2016年10月合并營收約為新臺幣910億8,500萬元,較上月增加了1.5%,較去年同期增加了11.4%。累計2016年1至10月營收約為新臺幣7,767億9,600萬元(折合約1687億人民幣),較去年同期增加了7.6%。

從12英寸計,目前臺積電的月產能約是100萬片,但是依然供不應求,產能相當吃緊。臺積電在南京市建設的12寸生產線,產能規劃為2萬片/月,預計于2018年量產16納米制程,但是理論上來說,這樣的產能擴充,似乎還不能滿足大陸客戶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據稱后續產能可能會擴到4萬片。
盡管臺積電的10納米和7納米先進制程研發相對順利,少數IC設計巨頭用早期PDK進行自己的產品開發,但是對于大多數設計公司來說,16納米以上的工藝已經過于昂貴,還不能判斷是否足夠經濟的節點。
存儲器是國家戰略
在芯片制造端,“大基金”落實了存儲器國家戰略,努力培育著存儲器IDM企業。
2016年,存儲器領域的重磅消息當屬長江存儲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下稱“長江存儲”)正式成立,武漢新芯將成為長江存儲的全資子公司,而紫光集團則是參與長江存儲的二期出資。長江存儲將以武漢新芯現有的12英寸先進集成電路技術研發與生產制造能力為基礎,繼續拓展武漢新芯目前的物聯網業務布局,并著力發展大規模存儲器。
據悉,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出任長江存儲董事長,副董事長分別由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丁文武和湖北省長江經濟帶產業基金公司副總經理楊道虹出任,武漢新芯董事長王繼增為長江存儲監事長,武漢新芯CEO楊士寧任總經理。半導體行業人士認為,長江存儲的成立將為后續中國布局自主性存儲器產業帶來進展,利于整合國家資源,提高項目成功率。

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出任長江存儲董事長
大陸DRAM和NAND Flash存儲器大戰全面引爆,近期傳出長江存儲、合肥長鑫等陣營陸續鎖定臺灣地區IC設計和DRAM廠強力挖人,甚至開出3倍薪水挖角有DRAM經驗的人才。不過,業界認為大陸存儲器發展關鍵在于取得合法技術(專利轉移),猜測明年會有技術授權及合作的案例出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