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過移動浪潮 Intel進軍自動駕駛汽車專用處理器
2016 年年中,英特爾宣布將和德國寶馬 (BMW) 、以色列 Mobileye 合作,共同開發自動駕駛汽車,產品將會在 2020 年問世。錯過了移動互聯時代的英特爾會將當年IT領域的摩爾定律代入自動駕駛汽車時代嗎?雖存疑,但同樣值得期待,至少涌入的競爭者越多,這一行業的未來更加清晰。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10/312032.htm被外界認為錯過移動互聯時代的英特爾近來將注意力開始投向自動駕駛車領域,不過在今年大熱的自動駕駛汽車,英特爾來得似乎也不太早。
據報導,半導體大廠英特爾 (Intel) 準備大規模投資在自動駕駛汽車的領域,開發自動駕駛汽車專用處理器。

而且,目前英特爾內部已經成立汽車解決方案事業部,開始進行相關的研究與發展計劃。
報導指出,在過去個人電腦發展的年代,英特爾幾乎成為個人電腦處理器的代表詞。
然而,隨著個人電腦產業的逐漸消退,英特爾也不得不轉型到其他發展領域中。而在即將來臨的自動駕駛汽車時代中,英特爾也同樣希望能夠復制個人電腦處理器的成功經驗。
事實上,自動駕駛汽車其實就是電腦系統操控的汽車。因此,自動駕駛汽車的處理器芯片必須能夠處理來自自駕車身上的諸多感測器、攝像頭等等傳送進來的大量資訊,用以分析與處理當前的交通、周邊環境以及路上各種異常現象然后對方向盤、剎車、燃油等系統實施相應操控。

英特爾汽車解決方案事業部總經理 Elliot Garbus 日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自駕車上密集的資料處理業務,其強度類似于當前高性能服務器所用的處理器。
所以,就本質上來說,自動駕駛汽車就是一個以輪子上在陸地上移動的數據中心。
Elliot Garbus也強調,未來自動駕駛汽車專用處理器除了具備強勁的處理性能之外,英特爾也準備讓處理器具備多樣性和適應能力。
幾天前英特爾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裁楊旭在北京稱,到2020年,隨著萬物聯網的需求放大,促使傳感器及硬件設備的增加,僅一輛汽車產生的數據就將達4000GB/天,加上其他領域更加龐大,基于此,我們勢必迎來數據爆發時代。
就與過去的個人電腦一樣,汽車處理器也能夠應用于各式各樣的車輛中。就此方面來觀察,在英特爾眼中,自動駕駛汽車已經成為個人電腦、智能手機之后,另外一個大量處理器芯片的應用領域。
所以,英特爾希望能夠加速開發,搶占市場占有率。
過去一段時間,英特爾已經徹底在智能手機處理器市場失守,將此一市場拱手讓給美商高通 (Qualcomm) 與臺灣聯發科。
如今,在自動駕駛汽車領域,從汽車駕駛系統部分來看,顯然英特爾已經落后給 Google、 Uber、 Tesla 以及傳統許多大型車廠。
因此,英特爾在此領域,開始轉移專注方向,朝過去所擅長的處理器方面發展。
2016 年年中,英特爾就宣布將和德國寶馬 (BMW) 、以色列 Mobileye 合作,共同開發自動駕駛汽車,產品將會在 2020 年問世。
在這個合作協議中,規劃由英特爾專注擅長的處理器芯片發展,而以色列 Mobileye 公司則在電腦影像識別、機器學習、以及資料分析等領域發展。
另外,2016 年 5 月份,英特爾也收購了一家電腦視覺識別公司 Itseez,就被認為是針對進入自駕車領域的技術準備。

Itseez發布的3D掃描
當然,在自動駕駛汽車芯片領域,英特爾亦將面臨一大批實力強勁對手的挑戰。
這其中包括英偉達(Nvidia)、高通,以及日本瑞薩電子(Renesas)等。事實上,面對全球個人電腦市場的萎縮,這些年英特爾一直在尋找自己的定位。之前,英特爾曾經在物聯網芯片、無人機芯片市場等廣泛投資。
但是,這些市場的規模還十分有限,無法彌補電腦處理器芯片市場下滑的部分。如今,英特爾希望能在自動駕駛汽車風潮的浪頭上分得一塊市場,以找回未來發展的態勢。

英特爾中國區域業務董事總經理王稚聰
在中國市場,昨天英特爾與紅旗、東軟三方宣布合作開發“智能駕駛艙”,英特爾在10月25日最新發布的英特爾凌動車載處理器(代號:Apollo Lake),這套車載處理器能夠支持虛擬化,并無縫支持車載信息娛樂系統、數字儀表以及車載導航儀等多個高清屏幕的使用和互動。

與福特的合作已有時日
當然,Intel也有其獨特優勢,在其將業務重點轉移到數據中心芯片以及互聯網接入設備芯片的過程中,在數據中心處理器市場,英特爾擁有超過99%的細分市場份額。目前也只有英特爾能夠提供全部組件,包括硬件、軟件、存儲、網絡和安全技術,以限度地提高效率并降低成本。
英特爾通過收購合作等方式,其汽車資產組合已經初具架構,未來通過Wind River將與的汽車制造商和供應商合作,還將攜手 Green Hills、QNX等軟件公司以及其他主要合作伙伴,提供面向軟件定義無人駕駛的解決方案。
錯過了移動互聯時代的英特爾會將當年IT領域的摩爾定律代入自動駕駛汽車時代嗎?
雖存疑,但同樣值得期待。至少涌入的競爭者越多,這一行業的未來更加清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