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執的”英特爾生存之法:實感和云計算的萬物互聯
“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笨萍嫉陌l展從沒像今天這般瞬息萬變、風起云涌,一個月前逝世的英特爾傳奇CEO安迪·格魯夫可能會更篤定自己曾說過的這句名言。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4/289906.htm4月13日,英特爾在深圳召開了2016年開發者大會(IDF2016),介紹了這家被安迪· 格魯夫注入了硅谷偏執狂精神的公司將如何應對科技發展的新浪潮。
“技術和機器也需要一雙慧眼”
“電腦越來越具有人的行為能力,它們能夠捕捉我們看見的、聽到的事物”,楊旭在演講中說。
簡單來講,實感技術就是將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賦予原本冰冷的設備,使得它們處理信息,捕捉影像,測量尺度,追蹤運動軌跡,“就像人的眼睛這么復雜”。比如可以識別環境和主人的機器人管家,自動規避障礙物的無人機,可遠程操作其他設備的可穿戴物,可實現虛擬換裝的試衣鏡和智能識別使用者的柜員機等等,都是實感技術在生活中的應用。
英特爾感知計算事業部總經理鮑克勤介紹,未來的實感設備將會更為微小,成本會更低廉,功耗也會更低。無論是計算機,機器人,無人機,移動設備,還是AR/VR,都可從實感技術中受益匪淺。
競技體育就是實感技術大展身手的場景之一。在極限運動X-Games比賽中,將內置實感技術的微電腦裝在滑雪板上,就能準確了解到運動員究竟飛了多高,空中旋轉了多少度。有了這樣的信息,觀看體育運動的體驗將會發生革命性的改變,對體育培訓、比賽評判也會帶來顛覆。在不久的將來,每一個運動員都可以借助運動中的數據來提高技能,從而創造出更好的成績。
實感技術的發展也引起了不少好奇和質疑的聲音,在談到實感技術與人腦功能的對比時,鮑克勤表示:“在人的大腦皮層中,神經元所形成的網絡極為復雜(千億級),一個神經元又和上萬個神經元聯系。在處理器中,一個晶體管只能跟幾個其他的晶體管來產生聯系,所以從今天的技術來講,實感技術的確在不斷發展,但不能夠去真正復制人腦的架構?!?/p>
“物聯云”是下一波計算大潮
“今天的云連接的是海量的人群,例如微信、QQ、微博。春節期間,微信紅包的處理量達到了80億次級。所有在線行為都是人組成的,今天的云是靠人們用電腦、手機和平板等設備把數據傳輸到云端。很快,這些設備會融入到數以十億計的智能物聯網中。這些都會推進‘萬物接云’,或‘物聯云’。”
楊旭介紹,“物聯云”是英特爾所看到的最大規模的計算的延伸。當“物聯云”成為智慧城市、智能醫院、智能交通和智能工作環境的中心時候,它的潛力將會充分體現出來。
以醫療事業為例,我國的“十三五規劃”提出了“健康中國”的長遠目標,致力于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IDF2016大會上,英特爾高級副總裁柏安娜介紹了英特爾聯手阿里云和華大基因共同構建的精準醫療開放云平臺。
華大基因CEO尹燁表示,隨著醫療和生命科學技術的不斷成熟,以及大眾對精準與個性化診療模式需求的提升,精準醫療行業正在邁入加速發展的時期。同時,生命科學領域數據爆炸式的增長,對海量數據的計算、存儲和分析提出更高的挑戰。
依托云計算的彈性優勢,醫學研究、疾病篩查及臨床診斷等不同場景中對數據處理、存儲和傳輸的需求將得到滿足。
阿里云首席科學家章文嵩介紹,生物信息與云計算技術的加速融合,大大縮短了醫學工作者和科研人員獲取病人基因數據、進行分析和判斷、并推進研究的時間,還能降低成本,更有利于普惠科技服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