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后就要挨打 中興之痛中國制造之殤 救國良方何在
中興公司在我國通信行業處于龍頭地位,但其所需的關鍵技術和產品仍有賴國外進口,凸顯我國通信領域的實際技術水平和力量與國際相比差距仍不小。正如有關專家所言:“在ICT(信息通信技術)領域,我國還沒有能力實現完全替代。許多核心領域,譬如CPU、內存、基站芯片、光器件、高端原材料,甚至最近比較火的人工智能GPU,我國的科技水平都還相對落后。”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4/289460.htm不僅在ICT領域,在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新能源汽車等高端制造領域,我國許多關鍵技術和零部件嚴重依賴進口。比如整個機床行業,特別是高端數控產品的進口率依然很高,并且在精度、耐用度等方面,與世界最先進水平有較大差距。

總體而言,我國在核心技術、關鍵產品上對外依存度高達50%,高端產品開發70%技術來自外援,重要的零部件80%需要進口,一些關鍵的芯片甚至是100%進口,其花費遠超過原油進口金額。
這就是我國制造業和科技行業所面臨的現實問題。隨著制造成本的大幅提高,一些勞動密集型企業紛紛轉移到東南亞地區,說明我國相當一部分制造業的可替代性很強。當自身科技力量不足以在國際市場上擁有話語權和引導力量時,輕言放棄低端制造業,在政府引導下人為地“騰籠換鳥”,其結果是舊鳥被趕走了,籠子虛位以待,但鳳凰遲遲不能到位,因為鳳凰是擇木而棲的良禽。當綜合環境未能達到高端制造業所需的配套要求時,如產業工人教育程度的高低,如對知識產權和私有財產的保護力度等,鳳凰即使被各種優惠條件暫時吸引而駐足,也會水土不服再度飛走。
如振興東北老工業區,政府在近20年來為此出臺過各種優惠措施,也吸引不少企業投資東北,但最終留下來或活得好的企業少之又少。因為一地制造業是否能良好發展,最終依賴整個生產的生態環境優劣程度。東北地區工業制造業大面積的衰落就是個很好的反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