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聯網的現實與困境!
這不僅是百度等互聯網公司的想法,更是汽車工程師的想法。他們實在被車載系統復雜的人機交互需求搞煩了。采用映射方案,汽車工程師可以專心做自己的事情,而信息娛樂歸手機APP們負責吧。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3/289072.htm但是,問題并不會自己走掉。舉幾個UI的例子,前面說過,車機屏在中控臺(HUD的還不是主流),屏幕其實在駕駛人右側。如果這個APP設計有左側的菜單欄或按鈕就不容易看見。車機屏在白天會被陽光曬到,除了屏幕玻璃要能去反光,界面背景色也要有較大色差以方便區別;而到了夜間又要防止屏幕太刺眼。車機操作要盡可能少,因此拖拉滑滾要改為點擊,并且要有明確的點擊按鍵。這些差異就意味著,如果要做好一個適合車載系統的APP,界面幾乎要重構!那么,又有多少APP會為了一個小眾市場,去做這樣的修改呢?
車聯網困境的內因,則是建立不起來一個有效的生態。
傳統車聯網生態圈,包括車廠、零配件供應商,后裝廠商,電信運營商,地圖供應商,服務供應商等。近幾年,互聯網企業從服務供應商角色開始嘗試主角身份,例如阿里和百度。
從技術上講,車載系統要有效獨立于手機系統,必須能提供手機無法提供的服務,例如安防,同時能降低成本能讓用戶接受,使得服務真正能夠覆蓋到市場。從這個角度看,車聯網的核心還在于主機廠。這不僅僅指ADAS等高科技技術,而是說如果沒有主機廠提供基礎服務,其他各家的努力也都是事倍功半。
例如喜馬拉雅一直嘗試擴大汽車用戶市場,但是如果用車機解決不了流量問題,用手機的效果不夠理想,因此嘗試推車載硬件。然后就遇到所有車載硬件的共同問題,各種車型點煙口不盡相同,怎么接電?怎么安插?
車險UBI也是最近的熱門,為此出現很多OBD產品??墒荗BD真能準確記錄車輛駕駛行為和碰撞記錄嗎?如果僅考慮對車速和軌跡的判斷,百度地圖已經做得非常好了;但要是能嚴格判定撞擊的方向、角度和力度,恐怕還是需要TBox 來解決。一個設計不佳的OBD在顛簸路面上就可能自己松脫了。
模式和價值導向影響車聯網行業發展
再說說模式,傳統產業圈的模式,由車廠或一級供應商牽頭,組織其他各家作為二級、三級供應商,形成一條產業鏈,每級向上層收費,車廠最終向用戶收費。對于車廠來說,賣車是其核心,汽車銷量是各級領導背負的業績指標。車聯網其實是賣車的噱頭。
對于車廠來說,投入幾千萬進行底盤或者變速箱的研發,可能2~3年過去連個動靜都看不到,而領導任期已過了一半。但是車聯網卻是一條捷徑,只要加個APP,今天就可以和這個互聯網大佬談戰略合作,明天和那個國際品牌談共同開發,起碼媒體曝光度足夠了。
但實際投入去整合產業鏈,主機廠們不僅是不懂,更重要的是缺乏真正的決心和視野。何為真正的決心呢,就是為車聯網制定統一的標準,從硬件接口到數據格式做到開放性。然而車廠們是把車聯網作為噱頭互相攀比的,把自己的系統作為各自品牌的代言人,進一步造成下級供應商各自站隊,不僅不能統一,反而加劇分裂。
由于是銷量導向和營銷導向,車廠車聯網系統的主導部門往往是市場部,他們更關心每年A級車展的話題,而不是整合資源。同樣是這個道理,越是基礎薄弱的車廠,越是希望能在車載系統上玩些花樣放大招,而有品牌優勢和技術優勢,不愁用戶的車型反而趨于保守,不求掉隊即可。這也是車聯網叫好不叫座,貌似熱鬧普及率卻不高的原因。
對后裝廠商來說,他們倒是真想能提供統一市場的產品,但是核心接口和協議都在車廠手里,深圳廠商們通過破解手段提供的解決方案,要么只能對某款車型定制,要么只是提供簡單服務,綜合能力還是輸給手機。后裝貌似有量,但細分程度比前裝更厲害。因為后裝需要進行車輛改裝,渠道成為關鍵因素;后裝廠商的大部分利潤也被4S店、美容店劃走。系統成本越高,渠道加價也越高,用戶接受度越低,資金周轉周期越長,因此后裝廠商更樂意提供簡單的小成本方案,其產品的技術完整性也相對較低。
對運營商、地圖供應商來說,汽車市場畢竟是整體市場中一個較小的份額,他們樂得參與,但絕不會化大力氣去主導整合。
互聯網企業則是懵懂的,開始以為開辟了一大片藍海,然后發現所謂的藍海被劃分支離破裂的小片。例如阿里和上汽合作,上汽的確是中國最大的汽車集團,可是里面又分了上汽大眾,上汽通用和上汽自主品牌,這三家之間的關系,比淘寶,天貓,支付寶之間復雜的多。接著意識到所謂的小片,還不是池塘而是沼澤地,互聯網人的開發模式和汽車行業完全對不上。
以微信為例,不止一家車廠想要和微信合作,在車機屏上接入微信應用。但仔細一想,要實現操作安全且方便,并沒有那么簡單。最好的方式不是通過觸屏,而是方向盤按鈕。這里就涉及到方向盤按鍵信號的對接。從微信團隊的角度看,整個汽車市場只是眾多想與之合作的一家;但是從車廠角度,都想把微信上車作為自有品牌的獨特亮點。微信團隊其實不可能和一家家車廠分別談合作,而就算是最大的上汽集團,其用戶體量比起招行,萬達來說要小得多,而開發難度要復雜得多。
因此中國車聯網困境的最大內因,就在于處于核心地位的車企不愿意合作開放統一標準,從而使得真正的車聯網企業有機會在此基礎上開發成長。同時,車廠把車聯網作為銷售噱頭而不是運營手段,Tier1供應商能拿多少費用就做多少事,生態鏈中的其他各家也樂得把車廠作為沖頭,從其研發費和營銷費用中分一杯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