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博弈:美國制裁中興 翻的卻是4年前的舊賬
眾所周知,美國憑借其先進的技術研發實力和制造工藝,在高科技和制造領域長期處于領導地位。但進入21世紀后,中國逐漸成為“世界制造工廠”,國際話語權日漸增強。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3/288295.htm2013年“棱鏡門”發生后,出于國家安全的考慮,中國IT行業力推“去IOE化”,在網絡設備、芯片等核心技術領域不斷降低對國外進口高科技產品的依賴,自身的高新技術水平也在穩步提高,甚至在某些領域已達到領跑的水平。
以中興所處的通信業為例,雖然美國目前在3G4G領域具備產業優勢,但在未來5G的發展道路上卻很可能被逆襲。比如在不久前的2016MWC大會上,中興提出的Pre5G獲得了全球移動大獎“最佳移動技術突破獎”以及CTO選擇獎。其中的CTO選擇獎是從6個移動專項獲獎中再次選出的“獎中獎”,中興作為唯一的中國企業獲此殊榮。
中國科技實力的提升讓一貫敏感的美國開始緊張,畢竟技術實力強就意味著可能制定并引領一個行業的游戲規則。
在此背景下,祭出“高科技管制”大旗,通過打壓中興、華為等領頭企業,既有利于政治作秀,又有助于捍衛自己在高科技領域的主導地位,一石二鳥,何樂而不為。
一步損人不利己的棋
在公示限制措施前,美國商務部曾于3月5日向中興下達限令,中興隨后就此發出公告稱,公司正在全面評估此事件對其可能產生的影響,且由于此事存在重大不確定性,中興股票也于7日開市起停牌。
對于商務部在官網“掛”中興的行為,3月8日,中國外交部部長王毅再次做出強烈回應稱,“美國對中國的企業進行貿易限制,這不是一個處理經貿矛盾的正確做法,損人而且不利己。”
如何損人不利已?
從中興的角度看,美國商務部的舉措不僅會直接影響到中興產品在美國的銷售,還會限制中興從美國供應商那里獲得芯片和傳感器等智能手機關鍵零部件,進而影響中興全球的制造和銷售鏈條。
那么,限制中興,美國企業就能受益嗎?
表面上看似乎能,比如思科,思科是中國IT行業“去IOE化”受影響最大的美國科技企業。所以思科股票應聲上漲,也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
但實際上,在當前科技產業鏈全球化協作日益緊密的時代,所謂“唇齒相依”,中興被制裁,也讓諸多美國供應商也跟著吃了不小的虧。
有多家美國媒體報道稱,近幾天來,美國芯片市場股價整體跌幅較大,與中興相關的美國供應商均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財務打擊,其中影響最大的要數高通和英特爾,僅高通一家就將損失4000萬美元利潤。
如果說高通和英特爾即使丟掉中興的訂單,也能從其他終端廠商那里補上。那么其他一些更依賴中興的元器件供應商可就沒這么幸運了。
制裁事件發生后,美國光器件供應商Oclaro股價已下跌15%,遭遇兩年最大下滑;另一家硅谷新貴高速光模塊公司Acacia由于持有的中興訂單占到自身銷售的一半左右,未來IPO很可能受到影響……
一些代表美國科技公司的貿易團體已經指出,美國商務部的舉措很肯能損害其經濟利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