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博弈:美國制裁中興 翻的卻是4年前的舊賬
一場不言而喻的政治秀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3/288295.htm實際上,這項“姍姍來遲”的限令,用意頗深。
稍微留心下時間點就會發現,本次制裁事件正好發生在美國2016年總統大選的預選階段。而從以往的慣例來看,每逢美國大選,中國相關問題就成了美國各路政客信手拈來的議題,在這期間頻繁提及中美問題更能引起媒體關注和選民興趣,這招屢試不爽。
翻看美國當前的執政黨——民主黨的資料就能發現,2008年,無論是希拉里、愛德華茲還是奧巴馬,其熱門候選人都對中國展示了強硬態度,主張“對中國進口產品實行更嚴格標準”、“對中國產品實施懲罰性關稅”、“向中國政府施壓迫使人民幣升值”,等等。
美國2016年總統大選情況又有些不同。數據顯示,今年共和黨總統參選人數出奇地多,超過16人,而民主黨在2015年末就只剩下3位參選者了。在一眾候選人中,民眾呼聲較高、媒體關注較多的恐怕要數以下四位了(排名不分先后):
1、唐納德·特朗普:張口閉口都是“ China(中國)”的共和黨競選人。指責中國操縱匯率促出口、搶走美國制造業工人工作等;
2、馬爾科·盧比奧:對中國內政意見最大的競選人。聲稱讓中國人獲得自由是美國的目標(“Freedom for the people of China must be our goal”) ,將中國看作是“美國國家安全的威脅”,號召美國人“要確保21世紀是美國的世紀而不是中國的世紀”。
3、希拉里·克林頓:擁有最多中美關系經驗的民主黨競選人。
4、伯尼·桑德斯:美國國會反華最積極的民主黨競選人。他曾公開否認西藏是中國領土,早些年曾投票反對給中國永久正常貿易國待遇,還要求美國制裁所有賣給中國武器的國家,批評基辛格同中國建交和打開中美貿易大門的政策。
不難看出,這些熱門競選人的最大公約數,是對中國的強硬態度。
另外,與共和黨強調貿易自由不同,民主黨強調貿易和就業保護。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觸動美國社會危機感,執政的民主黨一直存在“外國產品占領美國市場”等思想。
如今共和黨對中國表示強硬態度,這輪執政快要結束的民主黨自然也要把面對中國的臉板得更厲害,為自己扳回一分。于是乎,中興的舊案又被翻出來,就不足為奇了。
一輪技術實力的博弈
除了這次對中興的制裁,美國以類似的理由打壓、制裁中國企業的事件,并不少見。最為著名的,是2011年的“337調查”。
當年,中興、華為與美國第三大電信設備商Sprint簽下超級大單,被美國以“國家安全”為由斬斷既有合作。
之后,中興、華為公司連續遭遇5起美國“337調查”(美國依據其《1930年關稅法》第337條款,針對進口貿易中的不公平行為實施的調查),結果經歷長達兩年、耗費2億美元的艱難訴訟后,中興、華為勝訴。
2015年9月30日,紫光與美國西部數據公司簽訂收購協議,卻因美國海外投資委員會的阻礙,不得不于2016年2月23日宣布終止收購計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