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高通、英特爾合作對國內芯片企業發展的利與弊
之前的文章里,我們談到了目前國內芯片產業的發展模式以及現狀,從分析中可以看到目前華為海思、龍芯等國內芯片企業做得還不錯。不過,隨著高通、英特爾等國外芯片巨頭的到來,國內芯片企業會不會命途堪憂呢?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3/287822.htm中外合作的新起點
大家可能不清楚的是,目前我國已經是全球第二大服務器銷售市場了。正是因為看好我國服務器市場的發展潛力,高通才致力于與貴州省政府合作,打造一個基于ARM架構的服務器生態系統。高通在芯片設計、研發上具有多年的積累和資源優勢,此次進軍數據中心芯片領域,可以更好地滿足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迅猛發展對于數據中心的需求,此舉與貴州發展大數據產業的戰略不謀而合。
據悉,合資企業貴州華芯通半導體技術有限公司首期注冊資本18.5億元,貴州方面占股55%,高通公司占股45%。根據協議,高通公司將向合資企業許可其服務器芯片專有技術,還將提供設計和技術。此次戰略合作的意義深遠,將為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在生產方式、商業模式和增長模式的創新上提供更多有益探索和借鑒,進一步提升中國的集成電路整體水平。從合作的內容來看,本次合作涵蓋從服務器芯片的設計開發到市場營銷、資本運作等多個層面,這將推動中國芯片行業的技術進步,同時推動貴州大數據產業的快速發展,提高產業的整體競爭力。

清華大學、英特爾公司和瀾起科技聯手研發融合可重構計算和英特爾x86架構技術的新型通用處理器。
我們還可以看到,高通與貴州的合作是涵蓋資本、技術、市場等在內的全方位的合作,而英特爾與清華大學、瀾起科技的合作引起人們的關注更多是在技術方面。據悉,英特爾將與清華大學、瀾起科技聯手研發融合可重構計算和英特爾x86架構技術的新型通用CPU。而可重構計算兼具通用計算的高靈活性,以及專用計算的高性能和低功耗特性,被公認為是下一代具有突破性的集成電路技術,清華大學在可重構計算方面表現不錯。可見,英特爾的CPU核再加上清華大學開發的FPGA,封裝到一個模塊中,由瀾起科技負責銷售和市場化,這一合作模式可以更好地滿足數據中心等對高性能服務器的需求。
從英特爾與清華大學、瀾起科技,以及高通與貴州省政府這兩對組合來看,中外在芯片領域的合作模式正在悄然發生改變,以前更多側重在市場和銷售層面的合作正在向聯合的技術開發和全面的商業合作轉變。從外國芯片企業的角度看,它們積極響應中國政府的政策,希望更深入地融入到中國本地的發展,并在一定程度上開放其技術;從中國企業的角度看,它們希望抓住政府大力扶持這一有利時機,能夠在高端通用CPU領域取得實質性突破,在技術上全面提升自己的能力,以期有朝一日可以與國外芯片廠商相抗衡。
警惕“雙刃劍”
國外的芯片巨頭為什么這么熱衷與中國地方政府、企業和高校合作呢?美國證券公司Wedbush Securities的分析師Betsy Van Hees一語道破:“全球的大型芯片制造商對中國的依賴程度,與中國對它們的依賴程度旗鼓相當。”
早在2014年6月24日發布的《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就指出,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既面臨巨大的挑戰,也迎來難得的機遇,應充分發揮市場優勢,努力實現集成電路產業跨越式發展。此外,為了扶持芯片產業的發展,我國政府計劃在未來10年內投入約1萬億元用于芯片開發,這一金額相當于英特爾公司10年的研發投入。資金的支持還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國政府還會繼續擴大對外開放,鼓勵國際集成電路企業在國內建設研發、生產和運營中心。可見,這些政策為中外合資、合作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保障。
“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這是以前中國企業在學習國外先進技術時通常采用的策略。如今,隨著國內的企業、科研機構技術能力的不斷提升,以及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技術領域所帶來的市場空間,讓中國企業有了更多的話語權和選擇權。英特爾與清華大學、瀾起科技的合作,其實是各方投入各自的核心技術,針對中國市場進行聯合研發的一個典型案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