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小米能逃過七年之癢嗎?
編者按:再來說說為什么不看好小米的聲音越來越高,不是說小米自身不夠好,實際上是競爭對手越來越強,而小米現在已經從手機公司轉變為科技公司,但是國內其他的還在玩小米玩剩下。
2、營銷影響力減弱,“參與感”光環退卻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1/286114.htm盡管小米高層多次對外強調,小米的成功是靠產品而非營銷,產品是成功的根本。但是,誰也無法否認營銷對小米的重要作用。尤其是一本《參與感》,讓小米神秘的營銷之道昭然若揭。一時間,參與感、用戶至上、口碑營銷、機制等關鍵詞,成為所有人經常掛在嘴邊的時髦詞匯。可以說沒有小米,國內手機廠商的營銷能力可能還是停留在1.0時代。正所謂“長江后浪推前浪”,曾經的學徒們將這個營銷秘籍再度升華,與小米分庭抗禮的局面。對手實力悄然增強,小米則沒有更多營銷創新。伴隨著“參與感”光環的退卻,小米能否克服營銷壓力?黎萬強的回歸,能否為小米營銷帶來新的活力?

3、外部競爭加劇,轉戰海外市場迷霧重重
隨著越來越多的對手投入到價格戰之中,小米在阻擋圍攻之勢方面,已然顯得力不從心。原有的手機優勢消失殆盡,同時缺少新的爆發點,外界唱衰小米的聲音自然不絕于耳。因此,在國內市場處于競爭飽和狀態之后,小米將目光轉向了海外市場。海外市場固然擁有巨大的想象力,吸引無數廠商意圖分一杯羹,可是小米專利先天不足的尷尬,或將成為小米進軍海外市場的一大羈絆。當然,海外市場還有小米很多想象不到的困難和阻力。小米能否再次成為中國手機廠商開拓海外市場的急先鋒?

當曾經那些不足為懼的競爭對手們,一次次帶給外界更多的驚喜,小米卻依然平庸。所以,對于小米而言,與其追逐那個海市蜃樓般的生態鏈,不如專注打磨旗下精品。更為重要的是,小米還需要擺脫手機廠商的身份,轉變為一家真正的科技公司,方能滿足資本市場的想象與市場的需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