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師質疑聯電在廈門建晶圓廠的合理性
多家臺灣媒體報道,臺灣聯電(UMC)正與廈門市政府合作,將投資3億美元在當地新建一座晶圓廠。iSuppli公司半導體首席分析師顧文軍撰文表示質疑,認為聯電在廈門建廠缺乏合理性。文章全文如下: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47785.htm據臺灣的媒體(工商時報和經濟日報等)報道,聯電將在廈門新建8寸或者12寸廠。其實很久之前我也聽說這個消息了,因為近年來聯電在資本支出上遠遠落后于競爭對手,資金缺口很大,所以一直尋找在大陸合作,希望“不差錢”的大陸金主能夠“慷慨解囊”“雪中送炭”。但傳出和廈門合作的消息,作為業界中人,卻是一點也看不懂。有幾個問題:
1:如果是8寸,意義何在?目前外界說法不一,有說8寸的,也有說12寸的。目前全球代工主流是12寸(業界領先者還在研發18寸),8寸已經是落后的工藝,并且大陸的8寸也足夠滿足國內需求,并且從全球來看,8寸有產能過剩之嫌(隨著12寸的折舊期已過,很多12寸廠都在做0.11等8寸廠在做的工藝),如果廈門引入8寸工藝,并且建成生產又要在2、3年的時間,那時候8寸應該是遠遠供大于求,那么意義何在呢?
2:如果是12寸,12寸進入的時間點已經失去。目前代工工藝已經發展到28納米,大陸的中芯國際也量產40納米,28納米一年內也會量產;華力也即將量產55/50納米。并且因為“臺灣法令規定,臺灣半導體廠若要到大陸興建12寸廠,制程技術必須落后臺灣晶圓廠至少2個世代”。聯電來大陸只能生產65/55納米工藝。而尷尬的是現在65/55納米工藝的生命周期太短了,已經快被40納米侵蝕掉了。而在12寸廠西進上,臺灣“政府”審查很嚴,程序繁瑣。沒有4-5年的時間,幾乎不可能。如果四五年后量產的話,65/55納米工藝已經是“昨日黃花了”,市場都沒有了。意義何在呢?
3:資金何來?據媒體說聯電的預算有3億美元(經濟日報報道“聯電發言體系17日表示,日前董事會通過在3億美元(約新臺幣90億元)內擬投資、參股或購買亞洲8寸或12寸晶圓廠”)。現在新建一個12寸廠需要至少30億美元(僅僅是前期投資,不包括后續研發投入)(可以參考的是今年6月份中芯國際和北京市政府公布的方案中,一個3.5萬片產能12寸廠投資總額是35.9億美元),所以說3億美元來新建12寸廠幾乎是不可能的,除非廈門政府愿意掏出至少30億美元。如果是8寸廠的話,現在8寸廠幾乎都是二手設備,但二手設備一是時間過久,機器質量不好;而稍微好些的二手設備也非常搶手,并且后續需要補全的設備也很難買到,花費也不菲。其實3億美元僅僅買地、修建廠房、基建等也差不多消耗掉了。沒有資金,這個廠哪里來呢?
4:政府選擇:之前聯電在蘇州有和艦這個8寸廠,不論從廠房建設、成本控制、集群效應、人才招募以及減少部門重疊各個方面來說,蘇州都是最好的選擇。并且好像之前蘇州在支持和艦時,一攬子協議中也有12寸的規劃。不知道聯電為何舍“近”求“遠”,選擇廈門呢?
5:廈門合適嗎?廈門一無半導體產業基礎,二無半導體代工需求,三無半導體人才積累,在這里發展代工業合適嗎?難道僅僅是“目前以廈門提出的合資條件最優惠”。在這個三無的基礎上,讓聯電不顧產業規律,不顧對別的地方的承諾,做出如此“艱難的選擇”,這個籌碼到底是什么呢?反過來說,付出這樣的籌碼,第一不是和業界最領先企業的合作(通過和業內最領先的合作,可以降低風險,對一個半導體新進入的地方政府來說,這樣才能增加成功的可能性);第二不是和國內的龍頭合作(這樣還可以支持國內的企業,扶持本地的產業鏈)。值得嗎?
五個看不懂,何人能解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