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臺灣價值的關鍵:創新與人才
隨著Wintel的腳步起家,臺灣也曾因PC產業的風光,而在全球電子業唿風喚雨。然而,事過境遷,在行動裝置世代崛起之后,PC日漸式微,臺灣不僅塬有的PC產業優勢流逝殆盡,并在全球的排名逐漸落后。而這一切問題的產生,都直指向一個致命的傷害:臺灣的創新能力不足。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45337.htm事實上,《紐約時報》近日便報導指出,從PC世代來到行動世代,臺灣正感嘆優勢的喪失。該報導指稱,臺灣失去電子產業的領先地位,關鍵問題在于創新能力的不足、面對改變反應不及,以致于來到智慧手機時代之后,未能第一時間搶得先機,平白喪失了行動市場的主導權。
《紐約時報》認為,臺灣只有少數業者,例如華碩,掌握住Android系統的商機,進行創新與改變,推出相關的平板商品,擺脫PC廠商落后的宿命。然而臺灣多數廠商并未如此,來不及跟進與轉型,自然在行動市場中,逐漸落后。
《紐約時報》也直指,傳統PC系統大廠微軟自行推出平板裝置Surface,正是對于臺灣電子業不滿的警訊。據了解,微軟認為臺灣廠商的創新能力不足,才會自己撩下去做平板。產品初問世時,市場人士曾疑慮,微軟的舉動將與臺灣PC廠商客戶直接競爭,然而才發現,這卻是微軟對于臺灣創新步調的不滿。
事實上,人才的不斷更替,才能確保企業創新能力源源不絕。只不過近年來,臺灣年輕一代紛紛以擔任公職為第一志愿,不愿投身產業界,自然為電子業的創新能力判了死刑。反觀中國、南韓等地為了招攬人才,紛紛祭出各種優勢條件,吸引人才聚集,也造就其電子產業的蓬勃發展。相較之下,臺灣自然逐漸沒落。
快捷半導體亞太區市場行銷暨應用工程副總裁藍建銅在面對CTIMES的專訪時就曾指出,臺積電儘管是晶圓代工廠,然而其不斷在技術上有所創新與突破,才能在列強的競爭中,依然獨步全球。而華碩從PC產業起家,面對市場的轉型,堅持不削減研發,使其走向品牌之路后,依然保有優勢。只要維持創新與研發,就有機會在產業的巨變中,保持不變。
面對行動產業,臺灣儘管優勢逐漸流失,然而也并非全然坐以待斃,越來越多電子廠商愿意走向創新的道路,并陸續有亮眼成績。創新與人才,是臺灣重新找回電子產業新價值的兩大關鍵。儘管這條路十分漫長,并非一蹴可幾,然而只要持續走下去,相信假以時日,臺灣也能在行動產業重新找到一片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