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持續發力手機芯片 英偉達或成囊中之物
英特爾對英偉達示好與它在移動業務表現不佳有關。由于一味押注PC處理器而錯失移動芯片發展先機,英特爾目前在該領域的份額不到1%."投資者對公司表現出嚴重不滿。"與此同時,英偉達業績卻呈現出良好態勢。2012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NVIDIA營收同比增長12.9%,凈利潤同比增長17.3%.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40975.htm在一切向利益看齊的商場上,昔日的對手有可能是明天的戰友。
2012年12月14日,美國科技網站BSN(Bright Side of News)報道稱,英特爾正在與PC領域的競爭對象--顯示芯片廠商英偉達(Nvidia)探討進一步合作的可能性。"除了技術授權,英特爾甚至有可能收購英偉達。收購項目不僅涵蓋英偉達移動處理器部門,也會將GeForce顯卡業務一并納入旗下。"該報道還指出,如果收購成功,英偉達創始人兼CEO黃仁勛可能會擔任英特爾CEO.此前,英特爾CEO保羅·歐德寧(Paul Otellini)宣布將于2013年5月正式退休。
BSN認為,英特爾對英偉達示好與它在移動業務表現不佳有關。由于一味押注PC處理器而錯失移動芯片發展先機,英特爾目前在該領域的份額不到1%."投資者對公司表現出嚴重不滿。"與此同時,英偉達業績卻呈現出良好態勢。2012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NVIDIA營收同比增長12.9%,凈利潤同比增長17.3%.
一直以來,英偉達的Tegra系列芯片是高通和聯發科的有力競爭者。因此,有分析指出,一旦完成對英偉達的收購,英特爾除將補強圖像處理能力的短板,也將通過Tegra芯片在平板和手機中獲取市場份額。"據了解,Tegra系列是基于ARM架構的芯片,而ARM架構芯片具有的低功耗、低成本、開放優勢讓英特爾很不適應。
不過,英特爾能否達成所愿還要看微軟的臉色。微軟與英偉達在2000年曾簽署的一份投資保護協議規定,如果有新的投資方欲收購英偉達30%以上的流通股,微軟將擁有優先權和否決權。但截至目前,英特爾和英偉達均對此消息持沉默的態度。
情人、敵人和家人
PC時代,英特爾和英偉達曾度過一段難忘的蜜月期。
為了打壓CPU領域的最大競爭對手AMD,即使英偉達推出的nForce圖形顯示芯片組進入了自己核心業務,并在AMD平臺中占據了近六成市場份額,英特爾還是對其極力拉攏。兩者于2004年簽署授權協議,允許nForce芯片組支持英特爾CPU.
"這對向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英特爾來說著實少見。"有分析人士稱,"兩家公司的蜜月期因'雙A組合'進一步延長。"所謂"雙A組合",是指AMD對ATI公司的收購。
2006年7月25日,AMD宣布以54億美元收購ATI的消息震驚了業界。ATI是GPU(圖形處理器)市場上英偉達的唯一勁敵,隨著收購完成,率先開啟整合CPU和GPU的AMD開始在高端GPU方面嶄露頭角。
作為反擊,英特爾先是在AMD與ATI達成收購交易的前幾天取消了ATI的總線授權,同年7月28日,其又宣布英偉達的SLI技術成為英特爾CORE 2 DUO處理器首發機型。
這個策略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根據圖形及多媒體調研公司Jon Peddie Research報告,英特爾在GPU領域市場份額不斷走高,臺式機和筆記本市場占有率紛紛超過了50%.
然而,圖形處理和功耗依舊是英特爾的弱點。隨著英偉達推出支持英特爾"凌動"(Atom)處理器的ION離子平臺,英特爾GPU的壟斷局面再一次面臨威脅。相較于英特爾GPU,英偉達圖形效能有數倍提升而功耗相差無幾。"這讓OEM廠商開始能夠在與英特爾的價格談判中更加主動,活躍整個市場。"分析指出。
英特爾因此十分惱火,于是亮出了自己的終極武器--法律授權大棒。2009年2月,英特爾起訴英偉達,稱其制造和銷售支持Nehalem系列處理器主板的行為違背了雙方的授權協議,要求停止生產相關產品。黃仁勛則表示,"我們與英特爾擁有交叉授權協議,早于4年前生效。英特爾現在卻說該協議不適用于未來的數據總線接口和特定DMI,這是在阻止我們創新。"
也許是為了避免老對手AMD做大,英特爾最終決定與英偉達和解。兩家公司重新簽署了為期六年的交叉許可協議,英特爾還為今后使用英偉達公司的技術支付15億美元許可費。
現在來看,這個決定不僅給英偉達留下生存空間,也成為日后在移動芯片市場苦苦掙扎的英特爾的轉機。英偉達憑借充足的資金,已在移動芯片市場開創出一片自己的天空。
優勢互補
與英特爾和AMD押寶PC芯片不同,英偉達很早就察覺到3G和移動設備的市場前景。
2008年2月,英偉達推出了基于ARM構架的移動芯片Tegra.雖然該芯片只出現在微軟音樂播放器Zune HD等少量產品上,但"其強悍的圖形性能和超低的功耗結合在一起,令人過目不忘。"美國有專業媒體報道稱。
吸取經驗后,英偉達在2010年的美國CES消費電子展上發布Tegra 2,這是全球首款移動雙核CPU.2011年,英偉達再次推出全球首款移動四核處理器Tegra 3.近日有傳言稱,Tegra 4已向各OEM合作廠商提供樣品。
市場調研機構Strategy Analytics數據顯示,2011年Tegra 2在Android平板電腦市場的份額約為34.4%.英偉達移動事業部總經理邁克·雷菲爾德(Mike Rayfield)則稱,2012年會有30款搭載Tegra 3四核芯片的智能手機上市。
反觀英特爾,卻在歐德寧上臺后的第二年(2006年)以6億美元賣掉了XScale手機芯片部門,原因是虧損巨大以及和英特爾的X86架構不相匹配。有國外媒體報道稱,歐德寧非常后悔這個決定,因為XScale采用的正是移動芯片最流行的ARM架構。實際上,讓蘋果開始崛起的iPhone手機第一代用的也是XScale芯片。
這樣,當移動風暴席卷而來,英特爾只能從零開始。2010年以14億美元收購德國半導體公司英飛凌無線業務部門,2012年年初,推出首款移動芯片Medfield.但在X86架構的高能耗和ARM規模效應下,市場反應冷淡。目前只有8款搭載Medfiled芯片智能機,英特爾在移動芯片市場占有不到1%.
縱觀移動芯片市場,蘋果、三星開始自行設計芯片,高通、聯發科也已整合各自產業鏈,德州儀器宣布退出該市場,供英特爾選擇的公司并不多。
"從資本層面看,英特爾現在收購英偉達是個不錯的機會。英偉達的股價已比2011年最高值下跌近45%,而公司營收卻在穩步增長,2012年第三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17.3%."BSN分析指出。手機中國聯盟秘書長王艷輝也表示,英特爾不缺資金,慢慢做有可能優勢就出來了。
被收購對英偉達來說也不失為一件好事。雖然Tegra系列芯片頗受好評,但在規模效應下,其市場競爭力始終不及高通和聯發科,其中,高能統領高端市場,聯發科則橫掃了低端市場。咨詢公司iSuppli數據顯示,2012年高通的半導體營收將達130億美元,聯發科在中國內地市場售出了1.1億塊手機芯片。
自身革命
不過,英特爾承認的對手只有一個,那就是高通。在2011年和2012年,歐德寧兩次表示,"高通是英特爾的真正競爭對手。"
隨著智能手機領域競爭白熱化,手機制造商愈發偏愛擁有完整解決方案的芯片廠商。這與高通的策略相吻合,它因而成為這一輪趨勢中的最大贏家。"驍龍平臺擁有業內最完整、最廣泛的產品路線圖,合作伙伴使用同一平臺,一次投入即可研發覆蓋高中低端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智能電視、機頂盒、個人電腦等,覆蓋完整市場需求。"高通方面負責人說。
據了解,蘋果、三星、HTC到聯想等知名手機生產商,無一不采用其芯片智能機。高通方面給出的數據是,目前全球有70多家廠商采用高通芯片出貨,超過420款內置高通芯片移動終端,還有400多款在研發中。"完整的解決方案不僅可研發高中檔及大眾市場產品,還大大縮減研發成本,降低了產品的復雜性和手機制造商的成本。"
有研究人士建議英特爾應該采取類似策略,他認為結合英偉達圖形創新基因和英特爾集成拍照、安全、圖形、通信、WiFi、電源管理等眾多芯片技術的解決方案,會有越來越多持觀望態度的手機廠商加入英特爾陣營。不過在此之前,"英特爾還應該著力解決價格偏高問題".
近日,英特爾披露了一款新移動芯片的細節,但其高昂價格為業界詬病。據悉,英特爾Atom芯片起步價為42美元,一般的智能手機芯片價格在20美元左右,有的甚至不到5美元。
X86架構的先天不足還讓一些人萌發了更激進的想法。證券公司Piper Jaffray分析師奧古斯特·理查德(Auguste Richard)認為,英特爾應減少對X86架構的投入,直接轉向ARM架構。不過,這個建議在以X86為傲的英特爾管理層看來"近乎異端邪說".
隨著越來越多的IT企業走向垂直整合模式,還有傳聞稱英特爾將推出自主品牌手機。但英特爾堅持自己的策略,英特爾中國區總裁楊敘指出,英特爾沒有打算推自己的硬件產品。"產業鏈分工不同,英特爾堅持走合作創新的路線。"楊敘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