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手機進入易變現難 供應鏈能力成短板
第三只眼 模仿的陷阱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39586.htm小米40億美元的估值,讓業內很多人熱血沸騰。一時間,巨頭們蜂擁而至,都想通過手機快速殺入移動互聯網。
除了互聯網巨頭,新晉創業者也雨后春筍般出現。大可樂手機、博F16、北斗智薄大K……這似乎又是一個電商式的繁華景象。
然而,小米的成功并不容易復制。“拼入口價值,不賺錢是美麗謊言。何時掙錢,以前做個旁觀者很熱鬧,進來很煎熬,沒有最低價只有更低價。”大可樂手機CEO丁秀洪在大可樂手機發布當天,就直言煎熬。
曾是網易副總編輯的丁秀洪認為,未來移動娛樂是一個很大的市場,推一個網民平等享受的移動視頻產品會很有市場。于是,丁秀洪組建了一個功能完整的團隊,成員來自網易、騰訊、摩托羅拉、湯姆森等企業,涵蓋互聯網、通信、市場、傳統手機行業等。有了這樣的團隊,幾家投資人很爽快地決定參與投資,一周之內就把首期款打了過來。
“這樣的團隊之所以能說服投資人,因為和小米的初創團隊很像。”丁秀洪言語中不自覺地流露出模仿小米的意思。
大可樂手機在營銷中的定位,同樣學習了小米為發燒而生的定位,將大可樂手機用戶群定義為喜歡隨時隨地上網的“微人類”。同時,也學習了小米利用微博等社會化媒體與網友互動,從而營造出一種熱烈的氛圍。然而,這種“微人類”的定位與小米的手機發燒友相比,明顯缺乏精準性,999元定價的手機到底瞄準的是哪類人群,很難定義。
小米手機的核心理念之一在于渠道。雷軍曾表示,純互聯網渠道可以節省30%~50%的成本,這是小米成功的關鍵因素,也是互聯網手機的精髓。在這方面,大可樂手機也是自采取這種發售方式。比如通過開論壇,聚集大量粉絲,甚至官網的手機介紹信息,都和小米官網十分類似。
這樣的復制,能否再造一個小米?在小米投資人童世豪看來,小米的崛起不僅僅是找對了人,看清了方向,至關重要的一點就是抓對了時機。那時,摩托羅拉,諾基亞剛剛倒下,無論是品牌空間還是產品空間都還足夠,但是現在,拼低價、拼配置,國產品牌與海外品牌的競爭已經異常激烈。
依賴一個微人類概念和一個5英寸大屏,能否拿下自己的獨特用戶群,目前尚難以判斷。北京博思咨詢董事總經理龔斌認為,做終端經營,不論是產品規劃抑或產品選型,還是做品牌或傳播企劃,基于細分市場做更精準的策略規劃才是基本功。
科通芯城執行副總裁朱繼志認為,市場對“第二”的反映沒那么高。互聯網手機給整個行業帶來了新的東西,也給營銷帶來了很多啟示,個性化要求高的手機瞄準的是多元化的市場,企業需要有自己的獨特優勢。
11月20日,原定對11月15日當天在大可樂官網及蘇寧易購網站下單的可樂粉發貨。但是,大可樂手機官方微博貼出:因不可抗因素延遲發貨。
朱繼志指出,互聯網喜歡單點突破,但是對于產品公司就不一定能行。只要有一點問題,生產鏈就玩不轉了。終端產品有許多綜合要求,無法單點突破,因為線下生產有自己的節奏。互聯網手機玩的是快,而把傳統和互聯網結合,需要考慮的不是快,而是要平衡快和慢的關系。
在手機中國聯盟秘書長王艷輝看來,互聯網手機對行業判斷比較欠缺,到底這個手機做怎樣的配置,生命周期是多久,下訂單要提前多久,這些都是問題。如果判斷錯了,要么缺貨,要么就會變成庫存。互聯網可以做到八成,就推出來,然后再不斷升級,但是對于傳統的制造型產品——手機來說,要做成八成就推出的話,顯然牌子就砸了。
資本觀點
互聯網手機五年內定江山
科技發展帶動了商業模式的變革,蘋果的成功將軟硬件的界限消融。在搶奪移動互聯網入口中,一批互聯網人帶著互聯網的思維與運營理念,跳入手機行業中。與此同時,資本也被帶進這個原本與VC交集并不多的行業。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經營報》記者專訪了啟明創投合伙人童世豪,他全面解析了互聯網手機領域的投資趨勢與潛在風險。
《中國經營報》:互聯網手機的進入者越來越多,除了互聯網巨頭,也不斷有創業者涌入,從資本的角度看,這塊市場的潛力如何?你覺得這個市場帶給新進入者的機會大嗎?
童世豪:之所以有這么多新進入者,從外界因素來看,硬件供應上已經具備了新進入者需要的供應條件。從人才儲備上來看,摩托羅拉、諾基亞等品牌培養的人才,可以進入到這些新興的企業。至于市場機會,去年小米做的時候,做的人不多,而現在到明年會有很多新進入者涌入,因此絕對會有一場惡戰,最后也只能有3到5家做出來。而誰能做出來,還要看手機做出來的差別有多大,這個挑戰是蠻大的。
《中國經營報》:投資手機制造這個領域,你所關注的焦點問題有哪些?
童世豪:在這個領域做一把就走,賺錢是沒問題的。但要做品牌,還是挺辛苦的,而真正進入競爭,明年是第一年,3年看苗頭,5年定江山。可以說,目前整個行業競爭還處于春秋戰國時期,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才一年半時間,競爭已經越來越激烈了。創業者能否專心做這件事情,專注的態度是第一重要的。二是速度,無論是傳統還是互聯網,只有快才有機會;三是看如何推廣。互聯網有一定優勢,但手機是鐵人三項,第一項第二項沒優勢,第三項做得好也不行。對資本而言,這一塊和電商會有類似的地方。資本市場一開始會嘗試投幾家,但最后還是主要的幾家在競爭。因此不少企業會在前期拿到錢,但到最后,有些企業的錢肯定會不夠用,從而難以繼續融到資。
《中國經營報》:互聯網手機實際上是在賭入口。以小米為例,你如何看到這類手機的變現能力?對于現在進入手機領域的創業者,你有何建議?
童世豪:小米的模式是從電商學到了很多教訓的。比如在成本控制上,不會有暴利,但能夠盈利,而在量產出去之后,在MIUI(小米科技旗下基于Android系統深度優化、定制、開發的第三方手機操作系統即Android ROM)上都是能賺錢的。
另外,手機賺錢需要有足夠的量,沒有量是不會賺錢的。互聯網公司在軟件上能賺錢,是有機會的,但前提還要看“鐵人三項”是不是做得好。
對創業者來說,要關注能否持續賺錢,還是很難,因為做品牌需要的時間比較長。而從零開始,像小米一樣的打法,希望也不大。當初對于手機取代PC的趨勢,雷軍很早就看清了這個趨勢,因此雷軍的時間點抓得好,非常準,團隊的組合也很好,軟硬件人才都有。此外,通過微博聚集了手機控活動參與者,一下子聚集了50萬人,抓了一個族群,因此傳播能力非常強。在這幾個方面,有一點做不好,都做不出來。手機需要硬件、軟件和市場三種合力,不同的人都需要組合好,因此磨合很重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