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謀:臺積電的創新關鍵
如今臺灣擁有將近300家芯片設計公司,規模、產值僅次于美國,遠超過韓國、大陸;15家晶圓制造企業擁有全世界密度最高的12寸廠群落,僅次于韓國;總計60多家封裝與測試廠,為全球之冠。這雖然非張忠謀一個人的貢獻,可如果沒有他,這龐大的半導體軍團確實不會出現。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35229.htm1987年臺積電成立時,“知識經濟”這個名詞尚未出現。即使現在一般人所謂的“創新”,也大都局限于技術與產品,可臺積電卻以經營模式的創新,對知識經濟做出貢獻。當年他創立臺積電時,幾乎無人看好臺積電會成功,甚至很少有人聽得懂晶圓代工這創新商業模式的影響力。只有一兩個高階主管真正信服,直到五六年做出成績后,公司上下才覺得這是值得追隨的模式。
張忠謀在美國一帆風順,但脫離了大公司德州儀器,在55歲走上創業路,很多事情都不如他所愿。要自己到處做簡報,向股東找錢,還要自己找人、建廠,每個環節都要從頭開始。說服荷蘭企業PHILIPS(飛利浦)投資時,臺積電曾被視為落后國家的小公司,這讓他非常不習慣,在他心中,已覺得臺積電一定能做到世界級。非但PHILIPS小看張忠謀,連臺灣人都看不起他,當地政府設立的開發基金也是臺積電的主要投資者,投資案必須要“經濟建設委員會”通過。在“經建會”開會時,張忠謀就聽到一群官員說:我們只要辦起來就好了,世界級根本想都不用想。“經建會”有位高級官員問張忠謀,未來臺積電要跟誰競爭?張回答說是與美國及日本的半導體。這位大官當時一臉不屑。
現在的臺積電不可同日而語。
一個關鍵的數字是,它目前在晶圓代工產業的市場份額達到五成以上,單單這一家公司的利潤,已囊括整個產業九成以上。也就是說,聯電、中芯等競爭對手只能吃到臺積電嘴邊掉下來的芝麻。三星與GF想要扭轉這個局面還需要很大的付出與運氣。而所謂的運氣,指的是臺積電自亂陣腳。
在很多半導體分析師的眼中,晶圓代工這個行業幾乎只有一家公司要看。因為這已是一個成熟且嚴苛的產業,能夠脫穎而出的王者是少數中的少數。對于芯片設計客戶來說,他們不只把臺積電當作商業上的伙伴,更重要的是技術上的伙伴。
在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的波特的競爭理論中,臺積電的優勢,就是進入“專注”(focused)領域。臺積電是開創此領域的公司,簡而言之,要有高利潤就得在別人還沒進入時搶先卡好位置。臺積電從不改變專業代工策略,不論在榮景或在艱困中都堅持走自己的路。
1994年芯片自制市場炙手可熱,臺積電仍然初衷未改,孜孜為客戶生產。如果當時臺積電自己設計、自己制造芯片,利潤會更高,但張忠謀不為所動。拒絕誘惑,需要很大勇氣,臺積電只做晶圓代工,不與客戶競爭的永續原則完全符合波特的競爭理論:企業為了長久保持競爭優勢,在多元并存的競爭活動中,必須明確地取舍與選擇,以深化策略定位。
如今可以說,在贏家通吃的晶圓代工行業中,已經是一場“臺積電”與“非臺積電”的戰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