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業橋頭堡之戰:誰能率先打通計算與通信
還有多少時間留給英特爾?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23681.htm當我們看到在整個移動通信產業鏈上,微軟、蘋果、Google正在爭奪操作系統話語權的時候,“神仙打架,凡人遭殃”,諾基亞的Symbian、惠普的WebOS、英特爾寄予厚望的MeeGo,乃至RIM的黑莓……都很快被邊緣化了。
這種現象在芯片行業也不遑多讓。ARM、英特爾、高通、德州儀器、Marvell等巨頭們激烈戰斗的時候,首先受到損害的就是一些小的芯片廠商。數據也顯示了這一點,根據半導體行業協會預計,2011年全球芯片產業約增長5%,2012年增長3%,約為3300億美元。但是,高通、英特爾和ARM的業績都增長50%-100%不等,而大量小型芯片廠商卻批量退出市場,體現了強者恒強的馬太效應。
在這種大背景下,真正的變數在于,ARM代表的以通信為主軸的“輕陣營”與英特爾為代表的“重陣營”的終極對決何時正式開始?這次橋頭堡爭奪戰中的勝負又將如何左右未來的戰局?
筆者認為,ARM陣營的優勢有三:第一,ARM傳統的低成本、低能耗、低開發難度還會較長時間內保持,而能耗等問題將是未來競爭的核心;第二,ARM自己只進行設計,不進行芯片生產和加工,從而能夠和高通、英偉達等形成更為完整的產業鏈,綜合競爭力正在超越英特爾的個體競爭力;第三,微軟最終采用ARM方案,恐怕將是一個重大的籌碼,將戰火從通信領域引入PC領域,英特爾如果不能在Atom上有巨大改進,將面臨極大挑戰。
而英特爾的核心優勢,主要在于它強大的計算能力和傳統的市場地位,依然在PC和服務器市場占據優勢。當Wintel聯盟解體之際,Windows8開始將自己變為一個輕系統,這也讓英特爾的計算優勢正在失去著力點。
因此,從趨勢看,英特爾正在全面處于守勢,它正在為過去十多年在通信芯片領域的猶豫不決、戰略反復付出代價——這種代價有可能比微軟在移動操作系統領域的失誤還要嚴重。畢竟,Windows8的出現給微軟帶來了絕地反擊的機會,也初步贏得了市場的喝彩,而英特爾和Google的合作,是否能夠起到同樣的效果,Atom又是否能自我革命呢?
單從出貨數量上看,市場已經“分而治之”。ARM面向智能手機、平板終端、游戲機等多種用途設計的芯片去年約供貨超過60億個;而英特爾的供貨量為3.2億個左右,其中大部分面向個人電腦和服務器。當然,二者的價格有著巨大的差別,從而讓英特爾依然有良好的收入和利潤,但是,未來呢?
除了數量之外,還有成本差距背后隱含的巨大想象空間。傳統的Wintel聯盟中,CPU+OS的成本高達200-250美金,而Android+ARM只有幾十美金,這種巨大的差距主要是因為ARM的計算能力還不夠,但正如前面數據所顯示的,2.5G的Snapdragon、輕薄版的Windows8可能最終會大大縮小這種計算能力上的差距,在用戶體驗上趨同。
市值風向標似乎已經揭示了這一點。截至9月15日,英特爾的市值約為1100億美金,PE只有9.8倍;德州儀器市值320億美金,PE約10.6倍;高通的市值約為890億美金,PE約為20倍;ARM市值130億美金,PE則高達88倍……市場投資者看好ARM和ARM陣營成長性的形勢一目了然。
傳統的IT陣營和傳統的電信陣營互相滲透的過程中,芯片領域的橋頭堡之戰雖然不是生死決戰,但是卻可能具有風向標的作用,誰先打通通信與IT的壁壘,誰就可能取得未來的霸主地位。
紅外熱像儀相關文章:紅外熱像儀原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