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核危機10日記:危機還將持續多久?
之三——“食療防輻射”完全不靠譜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17888.htm自然界存在本底輻射,我國目前也未受核污染威脅
17日,廣東珠海舉行核事故應急演習。圖為演習人員利用專業儀器進行核輻射劑量監測。圖/趙梓 CFP
13日,福島核泄漏的消息傳到國內,一時人心惶惶,謠言四起。各種消息在網絡上流傳。
而氣象、海洋、環保等部門的監測人員則積極展開工作,通過各種途徑監測福島核電站所泄漏的核污染物對我國大氣、海洋的影響。各部門通過數據發布相關情況,很多民間科學團體、高校研究者也各自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疏導公眾的情緒。
危害 電離作用促發癌變
3月13日,受到福島核電站發生核泄漏消息的影響,“輻射”成了公眾關注的熱詞。不過,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放射物質放出的輻射其實屬于“電離輻射”。
電離輻射是一切能引起物質電離的輻射總稱。這里的“電離”是指不帶電粒子變成帶電粒子的過程。在物理世界里,不帶電的狀態往往是穩定的,而帶電的狀態則往往是不穩定的。所以,電離輻射能讓原本穩定的物質,變得不那么穩定。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碰到的絕大多數輻射,比如家用電器產生的輻射、手機的輻射,則都是“電磁輻射”。
如果電離輻射作用于我們的身體,會使我們體內的分子變得不穩定。這些分子一旦被破壞,就會引起細胞代謝、結構、功能的改變。一定劑量的電離輻射作用下,不同細胞出現的損傷程度不同,淋巴組織、骨髓、小腸上皮和性腺對輻射最為敏感。細胞中受影響最大的是以復雜精密著稱的DNA分子,受損的DNA會由體內酶系統來修復,但修復過程中可能發生錯誤。這些錯誤可能會導致人體內出現一些不聽身體指揮,不會消亡,可以無限自我繁殖的細胞。它們就是“癌細胞”。如果生殖細胞的DNA遭受電離輻射的損害,那么就可能遺禍給下一代。
防御 3千克碘鹽抵1片碘片
核泄漏事件發生后,網絡上流傳著很多“食療防輻射”的辦法,這些辦法都靠譜嗎?中國疾控中心研究員蘇旭告訴本報記者,日常食品中并沒有什么對防輻射有效的。
比如“補碘能防輻射”的說法就是錯誤的。果殼網“謠言粉碎機”發布的文章強調,補碘不能“防”核輻射,它只能減少人體對放射性碘的吸收。保護人們免受放射性碘131的傷害。當然,它也只能對甲狀腺起到保護作用,對身體的其他部位則是完全無能為力的。甲狀腺會將人體攝入的碘元素都集中到它那兒去,再用碘來合成人體必需的甲狀腺激素。如果人吃下足夠穩定的碘元素,甲狀腺就可以少吸收碘131。不過,大量的碘對人體是有害的,可能會導致腸部不適、過敏反應、出疹以及唾液腺的炎癥。
蘇旭告訴記者,現在我國根本沒有受到核污染的危脅,所以不必補碘。而且1千克碘鹽里才含有35毫克碘,3千克碘鹽才能頂得上吃一片碘片。那么其他含碘的食物又如何呢?根據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指導,想利用攝入碘來減輕輻射危害的話,成人一次性需攝入碘化鉀130毫克。“謠言粉碎機”計算稱,這相當于一個成人一次性吃下超過3千克碘鹽或者42千克鮮海帶。
現狀 千里之外 不必擔心
3月16日,世界氣象組織和國際原子能機構北京區域環境緊急響應中心組織專題會商分析認為,16日至19日,日本中北部區域風向由西南風轉西北風,高空以偏西風氣流為主。核泄漏污染沉降物主要影響福島核電站附近地區及日本以東的北太平洋區域,對中國沒有影響。
核輻射對人體的害處并不像很多人想象得那么大。16日,日本茨城的輻射強度一度達到15.8微西弗/小時,是正常水平的300倍。這個數值聽起來很多,但其實跟我們日常接受的輻射相比,并不算驚人。自然界有很多天然的放射性物質。2003年《物理》雜志發表郭秋菊的論文。論文顯示,天然輻射源每年平均輻射量在1-10毫西弗之間。15.8微西弗/小時的輻射量照射63個小時才能達到一年自然照射量的上限。而專攻輻射醫學的軍事醫學院研究員楊國山則告訴記者,自己工作中接觸的輻射劑量比東京現在受到的輻射劑量要大得多,也沒出現什么問題。與日本遠隔千里的中國人不必擔心核輻射的影響。
復旦大學核科學與技術系教授袁竹書在發表于果殼網的文章中也強調:“(核污染物)從那么遙遠的地方過來并經過稀釋,飄到我們這個地方實際上已經到了很稀很稀的水平。不能說沒有影響,但我估計這個影響微乎其微。”
【動態】
海陸空監測網絡啟動
國家海洋局、中國氣象局、環境保護部等部門實時監測預報,關注日本核泄漏對中國影響
日本發生地震海嘯并引發核泄漏后,國家海洋局、中國氣象局、環境保護部等部門,啟動應急響應,建起一張覆蓋水、陸地、空氣的時時環境監測網絡。截至昨日,我國環境、海域輻射監測水平在正常范圍內。
海水、大氣放射元素監測
13日,“中國海監23船”在位于距日本福島核電站約1600千米的黃海中部進行了取樣。檢測機構對采集的海水樣本進行檢測發現,輻射物含量處于我國近海海域天然放射性本底范圍。16日,“中國海監23”和“中國海監15”船搭載技術人員,再次赴黃海相關海域進行海水取樣和大氣放射性元素監測。結果顯示,青島近海海洋大氣未見異常。
現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每天10時前,要向國家海洋局環保司報送未來三天的海流預報情況。
三家氣象中心聯合認定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象中心,是世界氣象組織和國際原子能機構在全球認定的8個專業氣象中心之一。世界氣象組織基本系統委員會核應急工作專家組成員、國家氣象中心高級工程師宋振鑫在新華網和中國氣象局網站參加訪談時說,3月11日以后,國家氣象中心根據收到的參數啟動應急匡算模式,對未來3天污染物可能擴散的影響范圍、軌跡進行了預報,還與位于日本、俄羅斯的另外兩個亞洲中心,對日本核電廠周圍未來幾天的天氣形勢進行溝通,形成了一個三家都認可的聯合公告。
18日下午,世界氣象組織和國際原子能機構北京區域環境緊急響應中心發布預計,未來三天放射性物質對中國無影響。
41城市輻射自動監測
在陸地上,一張巨大的城市監測網也已經展開。環境保護部從13日起每日在官方網站上公布全國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空氣吸收劑量率情況和我國運行核電站周圍環境空氣吸收劑量率情況。
昨日公布的全國省會城市和部分地級市等,41個城市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監控結果,監測結果表明我國環境輻射水平未受到日本核電事故的影響。
【鏈接】
如何預測核污染擴散?
在核危機應對的整個過程中,污染物質擴散預測是一個重要的環節,那么,預測是如何進行的呢?
在日本發生核事故之后,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大氣與海洋科學博士張季平就開始著手建立核物質粒子的擴散模型。
他使用的是一種“拉格朗日擴散模式”(FLEXPART)的方法來進行模擬。拉格朗日擴散模式在得知物體的初始位置、每一時刻的物體移動速度以及因湍流渦動而造成的隨機運動距離等變量之后,就可以得出在一段時間之后的物體所處的位置。利用相應的電腦程序,張季平讓“福島核電站”每小時釋放5000個核污染物粒子,然后再計算其中每個粒子的前向軌跡。在正式開始計算之前,張季平就在粒子可能到達的位置畫上了網格,通過計算在某個特定時刻每個網格的粒子數,就可以得知污染源對該區域的影響了。
那么如何知道每一時刻粒子的移動速度呢?這就要借助另一個神奇的數據庫,那就是美國環境預報中心(NCEP)和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CAR)提供的72小時預報結果。這兩個權威機構提供的數據可謂浩如煙海,其中包括每一時刻的,多達17層切面的氣溫、位勢高度、緯向風和經向風文件,還有多達8層切面的相對濕度文件以及多達12層切面的垂自速度文件等等。
經過一系列復雜的計算,張季平對14日至17日間福島核電站輻射物泄漏狀況進行了估算,最后得出結論:在此期間我國不會受到輻射物的影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