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國際雖然盈利了,但風險仍存
中芯國際公布它的第四季度業績,總銷售額達到4.12億美元,同比增長23.6%;股東所占凈利潤為6857萬美元,相比去年同期虧損6.18億美元。這是中芯國際2010年連續第三個季度實現盈利,也改寫了它連續5年來一直虧損的不雅詞冠,業界為此奔走相告,祝賀中國半導體業領頭羊的成功轉型。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17329.htm中芯國際實現盈利不僅對于企業自身帶來振奮與信心,同樣對于整個中國半導體業,尤其在高端制程方面可能會帶來新的轉機。
中芯國際能于2010年實現扭虧為盈,最主要是得益于全球半導體業的大勢轉旺,尤其是代工市場的增長創歷史新高。當然不能否認也有中芯國際的內在因素,自王寧國掌舵以來,公司的運營步入正規,如它的毛利率己由09 Q4的7,6%,逐步上升到2010 Q4的23,9%。另外公司的結構改組,引進大量優秀人材,以及公司文化變得更加開放與民主,包括國家對于公司的支持力度增大等。
未來中芯國際的目標令人關注,據己透露的各種消息歸納如下:
中芯國際的目標是到2015年實現銷售額達50億美元,即相比2010年的15.5億美元增長3倍以上。技術目標是能達到32nm以及滿足中國IC設計業每年20-30億美元的訂單加工。到2015年時它的12英寸產能可達每月16-17萬片,幾乎是目前產能的3倍以上。假設投入/產出比接近2:1, 中芯要實現上述2015年的目標,大體上每年需投資20億美元,即總量達100億美元的投資。
之前半導體產業是高科技的代名詞,如今意義將涵蓋到與民生直接相關。蘋果的iPad出現有可能改變學生的學習環境,老師,教材,書包與作業等都可能由iPad來完成。現在年青人的社交已離不開網絡的支持,美國蘋果公司它的市值已位居全球第二,達4000多億美元。這一切基于電子產業的創新,其中半導體功不可沒。
因此中國作為全球最大半導體市場,每年進口IC達1200億美元以上,如果從國家安全角度出發,中國不可能沒有自已的半導體業。問題的嚴重性是由于種種原因,其它國家與地區己經領先于我們,如今要趕上去努力縮小差距,或許可能超彎道走捷徑,但是總體上由于成本因素等提高,中國可能要多付出代價與努力。
縱觀中國半導體業,總體上由于體制上等原因,與自己比有很大的進步,如果放到全球代工范圍內尚有很大差距。近10年來中芯國際的崛起是一個亮點,它在代工制造業中曾名列全球第三,如今下降到第四位。如2010年它的銷售額達15.5億美元,實現盈利1310萬美元。作為領頭羊正同時承擔著產業的責任。
盡管近年來中國半導體業進步很大,但是目前的處境正處于十字路口。顯然不可能是截然相反的兩種結果,但是有可能出現增長快與慢兩種狀況,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國家的引導政策得力程度。
用一個通俗的比喻,”放風箏”。象臺積電等的風箏已經在高空,受氣流影響也會起伏,但不會掉下來。中芯國際的風箏也已飛上天,但是在低空,受氣流影響隨時有可能掉下來。所以作為國家的產業政策,眼下沒有退路,只有加大風力及迅速放繩,讓它升得更高,即進入良性循環階段,就不用再擔心它會墜地。
縱觀世界各國與地區半導體業的發展歷程,開初時都是依靠政府的支持成長,如美國,韓國及臺灣地區都一樣,只有產業進入良性循環之后,政府才開始放手,這是共同的規律。中國半導體業,尤其是高端的12英寸生產線目前尚未進入良性循環階段。
從目前中國的12英寸生產線產能統計,截止2010年底,分別為海力士月產170K片,英特爾15K,中芯國際北京35K,上海8K及武漢9K。即總共月產237K片中,中芯國際占22%,。考慮到今年上海華力微通線,產能為12K,可見中芯國際領頭羊地位不可動搖。因此從國家角度要想盡一切方法給予支持與鼓勵,而且目前正是關鍵時刻。
評論